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0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王 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日,一位博主“打卡”天津共享钢琴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博主惊喜地表示,他已经在天津发现了20多处共享钢琴。无论是专业的钢琴家,还是业余的自学者,都可以用这些共享钢琴演奏一曲。当出自各行各业群众之手的钢琴曲响起时,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文化气质便得以升格,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的创新实践,也在这一文化景观中生动展现。

  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是公共文化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的内在要求,表达了群众对文化权利普惠、文化资源可达、文化参与真实的热切期待。当下,越来越多的相关实践探索,正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抵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例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乡村传统文化、历史名人、传统村落等资源,挖掘每个乡村的文化基因,建设“文明有象·客韵杭川”乡村文化会客厅,盘活了乡村文化资源,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不仅需要天津共享钢琴这样的城市文化名片,也需要福建上杭这样的乡村文化品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合奏”,将打造出更多生机盎然的“文化地标”。

  公共文化资源人人可触达,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的门槛条件。让贴近群众生活、覆盖主体广泛的“文化末梢”活起来,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使公共文化资源人人“触手可及”。比如,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的“摆渡人书场”,实现了公共文化内容的精准配送;浙江省杭州市溪口村的“一村八馆”博物馆集群,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新场地。这些创新举措,使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延展的公共文化资源,如无声的细雨浸润人心,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油然而生。

  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还需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共创热情。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群众不仅是观众,更是主角。通过激发群众的创新创造热情,让他们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参与、可感受、可共创。例如,近段时间,被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赛场为平台创意展示江苏13座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引发各类创作主体参与有关“苏超”的文化共创,让普通群众在切身参与中感受到了文化魅力。“苏超”的火爆出圈说明,当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时,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也将充分涌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也由此提升。

  科技点亮美好生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的引擎。善用科技赋能,开拓公共文化新空间,能为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供助力。数字图书馆、虚拟现实展览、AI文化场景再现等新兴形式,正借助科技力量,突破时空限制,将引人入胜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面前。比如,山西省晋中市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利用先进技术,为壁画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数字壁画活化,力求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沉浸的壁画观赏体验。

  书写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的新篇章,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文化产业是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基本覆盖”到“优质共享”的升级迭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湖南省株洲市街头艺术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株洲市将现有的街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和再推广,使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碰撞出火花。

  让公共文化服务可感可及,承载着万千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相信经过不懈努力,从城市到乡村,从实体到虚拟,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终将抵达每个角落,让每个人都能受到文化的滋养。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0日 0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