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0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在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中,创造性长期被视为人类独有的“天赋”,涵盖创新思维、人格特质与动机等心理要素。而今,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机器不仅能够写诗作画、谱曲成文,还能在科研探索、工业生产及教育领域提供助力。这一变革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已成为真正的“创作者”?当下的创造生态又将发生何种改变?

  我对此变革充满期待,近期研读南开大学周详教授等所著《创造力与人工智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4年)后,更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观点竟如出一辙。该著作立足学术前沿,以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回应“机器人或AI能否具备人类创造性”等前沿科学命题。书中基于“概述”“促进”“融合”“反思”框架,系统论证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互促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实例,探究多领域融合路径并前瞻应对现实挑战。其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逻辑的交叉点出发,深入思考创造性在“人—人工智能—社会环境”多主体、多层次系统中的结构性重塑。

  这种结构性重塑具体体现为多层面的协同效应:对个体而言,借助AI的知识储备与信息整合能力,将能突破传统线性知识积累路径,在跨学科领域中自由迁移、融合与重构;团体层面,AI不仅助力成员知识共享与任务分工,更在团体互动中促进心智共享、提升集体智慧;在发展心理学视角下,AI推动因材施教,个性化激发创新潜能;应用心理学中,AI优化管理决策流程,精准赋能组织战略创新。创造性心理学正走在这条人智共鸣的全新旅程上。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判断:“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构建人类—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生态系统。”该观点超越技术乐观主义或人文悲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以“人文精神”为价值锚点,勾勒出人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周详教授在序言中以“中国智慧”为基,用“山水创造力”隐喻蓝色AI与绿色人类创造性的共生关系,恰如青山绿水的相依。这种美学化表达生动诠释了我对新型创造环境的畅想,揭示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的内核。

  国际研究正从科技与人文共生视角关注到,当前AI在社会关系、身份认同与文化实践领域引发诸多新课题。与此呼应,该书以“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以科学创新方法发现:当个体面对AI对人类心智的深度模仿时,会主动以社会创造策略彰显人类独特性,以温和非对抗的方式应对AI对人类地位的冲击。该策略让人类以AI为镜深化自我认知,为实现人智良性互动奠定心理社会基础。这一发现与我对“人智协同共创”路径的设想高度契合,亦让我深受启发,真正的技术进步不在于挑战或取代人类,而在于赋能人类,让我们在技术加持下更显独特与强大。

  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社会变革,既非生产效率的跃升,也非劳动力的简单替代,而是人类与AI“协同共创关系”的诞生。这一关系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我在专著《创造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中曾提出,创造性发展离不开一个支持探索、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造性环境。在AI时代,这一概念获得新内涵——创造性环境从人际文化场域拓展至包含AI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其结构性重塑。创造性由此成为“人与智能体共鸣的火花”,AI既为个体拓展了探索边界,也赋予个体面对未知的勇气。

  从人类独享到人智共创,创造性心理学正迈入协作新阶段。该书不仅提供理论框架与科学依据,更是一部兼具思想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AI时代,创造性的定义正在被改写,而谁参与这一进程,关乎文明的未来走向。坚守人本立场、拥抱技术、探索人智共创范式,或许正在开启一个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创新纪元。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0日 11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