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高地(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近日,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贯彻落实《纲要》,需要坚持守正创新,运用系统思维,聚焦关键点位,科学把握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内涵、思维方法与实践要求,以规范为尺,以育人为本,以文化为要,以问题为靶,以共识为纽,积极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道德力量。
一、以规范为尺:清晰标定新时代职业道德的伦理基准
规范主要界定主体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是以“应为”与“勿为”正反两面标定行为的界限范围。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定了公民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明确了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应信奉的劳动价值和需持有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是维护、调整乃至重建职业道德秩序的重要举措,不仅为从业者的道德伦理决策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更在宏观维度上深刻塑造了社会的职业价值取向与集体道德实践。这种双重作用机制在规范个体职业选择路径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职业道德生态的持续优化。
《纲要》主要从三个角度阐明职业道德规范,即确立何种规范、如何确立规范以及怎样维护规范。在确立何种规范上,进一步深化强调要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对于新业态衍生的职业道德模糊地带,明确指出要立足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明确底线边界,并细化落实到行业管理规定、单位规章制度、个人岗位职责等各方面。在如何确立规范上,既强调普遍性伦理准则的历史承续与真理坚守,又注重在时代精神映照下健全完善行业适配性规范,更创造性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根系滋养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在怎样维护规范上,《纲要》强调“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规范”,以制度规范保障道德规范的长期有效运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健全与推动落实,标志着我国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成熟阶段,为构建道德选择有依可循、道德判断积极向上、道德风尚良好健康的职业道德建设格局奠定基础。
二、以育人为本:着力擘画新时代职业道德的人才蓝图
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以育人为本,就是以教育塑造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和职业价值观,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准则内化为人们心中的职业道德认同,外化为广大从业者的自觉行动。如果劳动者不能承续职业道德的内在文化禀赋,那么一切崇高、美好的职业道德都将是虚无的,人们只会因为畏惧规范的戒尺而被迫遵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社会规范与内心认同的有机统一,促使人们确立起科学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将正确的劳动态度与价值取向贯穿于职业活动全过程。
职业道德建设,究其根本,是以价值观塑造为牵引的系统工程,其本质在于通过锚定社会发展方向的核心道德准则,为各行各业劳动者浇筑价值共识基底,进而实现个体职业实践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深度契合。这一过程离不开教育的全周期介入与立体化渗透。《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学校教育夯基、行业教育塑形、继续教育赋能、榜样教育引领、家庭教育涵养的多维育人指向,通过课程革新、实践淬炼与机制创新等方式,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植入劳动者成长链路,在长远职业发展图景中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伦理的共生共融,最终促使强国建设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亿万劳动者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三、以文化为要:积极涵养新时代职业道德的思想根脉
道德认知的形成始终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个体的道德认知、价值取向与相应活动始终与文化环境保持动态互构。文化作为道德生成的土壤与演进的载体,以叙事、话语、符号、实践等具象化活动深刻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既通过激活传统优秀资源提供文化滋养,又借由新文化形态的萌发重构道德坐标系,最终使道德始终根植于文化肌理,并在文化流变中获得生命力。
以文化涵养新时代职业道德,一方面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诸如“敬业乐群”的职业伦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公共精神、“讲信修睦”的诚信观念、“革故鼎新”的精进意识、“物勒工名”的责任态度等道德原型进行时代重释,使其焕发蓬勃的时代生机与活力,升维为现代职业道德的元价值坐标系。以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组织文化为载体细化职业道德实践路径,借力数智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的场景化与具身化,使“看不见”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摸得着”的职业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依托精神文化产品成风化人、陶冶情操的重要功能,创作讴歌劳动、讴歌奉献、讴歌创造的精品力作,在引导人们践行职业道德的同时,让敬业乐群、勤勉奉公、义利兼顾、讲信修睦、革故鼎新、清正廉洁、俭约自守等中华传统美德闪耀在中国大地乃至于世界舞台,在文明对话维度形成具有中国话语特质的职业道德阐释体系,为全球化时代的职业道德发展提供东方智慧方案。
四、以问题为靶:精准击破新时代职业道德的痛点难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矛盾,源于经济发展速度、技术迭代升级与道德秩序重构能力的错位。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和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样态与其带来的新就业形态,正在打破传统职业道德框架,传统伦理机制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算法黑箱导致的安全伦理风险,数据霸权引发的隐私崩塌危机,平台垄断造成的劳动自主权受限,灵活就业催生劳动权益真空等。
对此,《纲要》将牢固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体现新时代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总体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针对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痛点难点,一是突出问题导向,以“局部和整体”“渐进和突破”“治标和治本”“当前和长远”的四组辩证统一关系为支点,在促进新时代职业道德痛点难点实现精准治理的同时,推动各行业各领域职业道德生态在多重均衡中全面改善。二是树立践行职业道德受鼓励褒奖、违背职业道德受谴责惩戒的鲜明导向,通过“疏”与“导”,“奖”与“惩”的协调统一,建立职业道德建设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机制。三是推动形成尊崇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以政策导向为引领,扬清抑浊、正本清源,优化职业道德环境,形成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四是建立健全导向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在行业规范的建立健全过程,导向正确具备价值锚定功能,重在建立维护职业生态的价值秩序,为解决新时代职业道德痛点难点提供方向指引。
五、以共识为纽:构筑新时代职业道德的治理合力
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价值共识作为整合多元主体认知与行动的纽结,是推动形成多元协同、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道德治理新范式的必由之路。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要基于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深刻认识;基于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认识;基于对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推动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共同认识;基于对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本认识;基于以弘扬劳动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为重点的引领性共识。以共识为纽的治理模式,可以将分散的伦理认知凝聚为文明的向心力,将各主体的行为实践凝聚为体制创新的有效合力场,将具体单维的机制探索上升为治理创新的整合动力源。
《纲要》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总体工作统筹推进,从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全局视角推动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价值底座、厚植精神沃土。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方主体需要协同推进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与协作路径,构建职业道德建设共同体,为治理效能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广大劳动者作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主体与内生动力,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规范认同和实践活动也是推动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