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影视锐评】
作者:霍燃(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近日,“山水情——探寻水墨动画中的东方美学密码”特展在杭州吴山明美术馆开幕,展出1988年拍摄的经典动画《山水情》的手稿、文献档案、制作工具等190余件,将观者的思绪再次带入水墨与动画相融通的光影世界,也激发学界对水墨动画的重新审视。
中国水墨动画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完美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精髓与现代动画技术,在银幕上演绎隽永悠远的故事,彰显出深沉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开创了世界动画史上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可染、程十发、卓鹤君等国画大师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担任艺术指导,创作《牧笛》《鹿铃》《山水情》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让水墨画静态的笔墨和线条灵动起来,完整保留了文人画的笔墨趣味,生动传递了传统写意的美学思想,实现了诗、画、人、物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可以说,当时的水墨动画塑造了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树立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动画业迎来市场化改革,很多制作机构转为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相较于工序繁杂、制作周期长的水墨动画,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成本可控、制作效率高的其他动画类型,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盈利。水墨动画因此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发展沉寂期。直至近些年,数字技术日益成熟,水墨动画迎来创新突破。二维数字水墨动画、三维数字水墨动画相继涌现,不仅出现了《秋实》等实验动画短片,《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长安三万里》等热门院线动画电影也出现了融入数字水墨动画的段落。2023年上映的《深海》更是开创性地运用“粒子水墨”技术,通过上百层粒子特效构建出色彩绚烂的深海奇观。
然而,数字技术革新为水墨动画带来全新表现可能的同时,也有部分创作过分注重视觉表象的感官刺激,仅借鉴水墨的外壳,而忽略了内在的创造性,导致水墨动画笔墨神韵中独特的精神内核面临被消解的危机,审美意趣、哲学深度与人文精神难以与经典水墨动画作品相媲美。所以,当前的水墨动画乃至动画产业要想在突破传统视觉呈现方式,打造更具创新性的艺术形态的同时,坚守传统水墨动画原本的精神内核,必须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层逻辑,在制作手法、故事讲述、意境营造等方面探索水墨动画的当代语言。
当代水墨动画创作困境的根源,在于技术与艺术的失衡。水墨动画源于中国传统水墨画艺术,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即自然天成的墨色浸染、恬淡悠远的意境营造、灵动飘逸的笔触表现、恢宏高远的审美意趣,构成了这一艺术形式最本质的美学特征。随着CTP、Maya、3D Studio Max等专业动画软件普及,水墨动画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技术瓶颈不断突破,应用场景也大大拓展,但部分创作者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仅停留在对传统水墨表象的模仿,而未能深入了解和把握水墨动画最本质的美学内核。当一幅幅水墨动画完全依赖预设参数生成时,那些本应灵动自然的笔触就可能变得机械呆板,失去了手绘特有的随机性与生命力。尤其是三维数字技术,虽然能精准呈现空间层次和丰富细节,却往往只能做到“形似”,难以捕捉传统水墨“以形写神”的精髓。在这种技术导向的创作中,传统水墨珍贵的“气韵生动”美学特质悄然流失。所以对于二维数字水墨动画而言,我们不能简单满足于软件预设效果,而应该主动探索如何在数字化创作中保留水墨的随机美感。比如通过逐帧手绘调整角色轮廓的虚实变化,刻意制造墨色浓淡的微妙差异,让数字作品也能呈现出传统水墨那种灵动韵味。而在三维水墨动画创作中,更要警惕过度追求技术真实性的误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含蓄克制的表现手法,比如在构图上巧妙留白,突出人物角色造型的活灵活现等。
水墨动画发展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技术进步、艺术突破的同时,强化水墨动画的文化表达。民族情感作为文化根基,始终是中国水墨动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回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等经典作品,虽然在技术表现上存在时代局限,却能历久弥新、广为传颂,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成功构建了一个饱含民族情感的故事世界。以《鹿铃》为例,这部改编自白鹿书院传说的作品,通过小女孩救治白鹿并最终放归自然的情感主线,生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山水情》则通过老琴师与渔家少年的传承故事,细腻展现中华文明中“知音难觅”“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老琴师寻觅传承者的过程,不仅是艺术传授的故事,更是中国传统师道精神的诗意呈现。这些经典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优秀的水墨动画应以中国故事为骨、以民族精神为魂,通过富有东方美学特色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在数字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这份文化基因,通过技术创新来深化而非稀释民族情感的表达,立足于传统民间故事、诗词意境和哲学思想等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涵,创新现代表达方式,使水墨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始终焕发着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
综合来说,中国水墨动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也在与时代对话中不断探寻着创新路径,使其在生产技术不断迭代、艺术形式日趋多样的今天依然保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路径为当下动画产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唯有在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民族情感与世界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水墨动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既传承水墨艺术精髓,又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这既是对前人艺术智慧的致敬,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弘扬。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