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傅翔(福建省作协副主席)
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以话剧的形式创作演出的情景党课《人民樵夫廖俊波》,以记者采访的视角,形成诗性的建构,让谷文昌与廖俊波两个相隔半个世纪的县委书记在艺术场域中完成了共产党人精神的接力。剧作最动人之处,在于超越了简单的事迹铺陈,而是以“樵夫”这一极具乡土隐喻的意象为轴心,展开多重维度描摹人物形象,构筑起一座属于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全剧序章的设计颇具匠心:记者与小赵出场,通过他们的叙述,将谷文昌所在的福建东山、廖俊波所在的福建政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交代,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誓言,与廖俊波“背着石头也要干”的呐喊,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互文性叙事并非简单类比,而是在历史纵深中揭示出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正如舞台上那幅重叠的影像,两个身影在山海之间构成了精神的坐标系。剧作刻意强化了这种传承关系:廖俊波在日记中追问“如果把我放在当年东山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的自我审视,与谷文昌“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实干精神,共同指向“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内核。
这种传承在艺术表现上呈现为镜像结构。谷文昌带领群众战风沙的历史画面,与廖俊波推动工业园区建设的现实场景,通过歌队的叙述与场景转换形成对照。当吴主任说出“洗澡洗到黄河,当官当到政和”的顺口溜时,剧作巧妙地将政和的“隐性贫困”与东山的“显性灾害”并置,让观众看到不同时代基层治理的共性难题。而廖俊波那句“今有樵夫上山”的回应,则将传统士人的“愚公精神”转化为当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哲学。这种转化并非概念的嫁接,而是通过“征迁600多座坟墓”“三个月完成3600亩征地”等具体事件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作最见功力的是对廖俊波形象的立体化塑造:没有拔高,没有图解,细节鲜活生动,真实感人。在“俊波速度”章节中,工业园征迁的情节被处理得极具张力——大年初二叩开林老伯家门的细节,将政策执行的刚性与工作方法的柔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当廖俊波说出“园区就是我们的小儿子”时,这个比喻不仅化解了老百姓对于迁坟的抵触心理,更将发展理念转化为百姓可感知的情感认同。
“俊波温度”的呈现充满生活质感。石圳村垃圾清理现场,廖俊波与村民握手时那句“这可是劳动者的手”,以及调解郑大头夫妻纠纷时“今晚同睡一床,必须头靠头睡”的“判决”,话语都非常生活化。剧作通过小袁的视角展现垃圾村向4A级景区的转变:千年古樟下的茶社、溪流边的咖啡馆都成为民生改善的明证。
“俊波力度”的表达渗透着哲学思辨。剧作没有回避政和教育25年未出清北生的痛点,而是通过廖俊波协调宿舍楼建设、争取教育基金等情节,展现出其务实的治理智慧。他以物理老师的身份追问教育困境,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激励学生,刚硬的力度中体现着文化的柔性力量。这种力度在医疗改革、城市规划等情节中持续显现,最终凝结为“对民有温度,干事有力度”的治理哲学,为“俊波速度”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撑。
剧作在第四部分“廖家风度”中,完成了人物塑造的最后一块拼图。父亲廖芝根留下的“律己以廉,抚民以仁”的手迹,与母亲季平英“用泪和血写下的信”,构成了家风建设的双重维度:前者是理性的告诫,后者是情感的牵绊,共同编织出共产党人“干净做事”的精神防护网。廖俊波对客商说“你提东西来,就把我们的关系看轻了”,对干部强调“任何打着我的旗号的一概拒绝”,个人品德、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在剧中实现了有机统一。
在舞台视觉呈现上,全剧以当地非遗版画为美学基础。舞台中心一条蜿蜒而上的山路成为全剧的总体舞美形象,山路两旁设有两个如同年轮般的圆台,其轮廓均以版画质感的斧劈线条勾勒,黑白相间,刚劲有力。山路既是人物的物理行走空间,也是樵夫劈山开路的精神象征;年轮则是樵夫年复一年砍柴劳作的精神写照。舞台右侧的年轮圆台上,廖俊波办公桌上的台灯长明不熄:每当一个故事落幕,廖俊波便回到办公桌前,让人们渐渐体悟到,他当年正是如此——“不在现场就在会场”“周末不周末就看有没有工作,有工作就没有周末”。
作为情景教学剧本,该剧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颇具启示意义。歌队的运用既承担叙述功能,又参与剧情演绎;当“现场学员观众”被邀请朗读台词时,每场演出还会从观众中随机选出一位“小刘”,作为廖俊波身边的工作人员直接走上舞台,与演员共同参与剧情,近距离感受俊波书记的工作场景……这种设计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使教育功能不再通过说教实现,而是在角色扮演中自然渗透。
演出的尾声处理尤为精妙:当画外音以廖俊波的身份提问“今天的政和是不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舞台上立刻展现出工业园、茶社、游客如织的现实图景,既完成了对人物理想的回应,又让观众在今昔对比中深切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当歌队齐诵“俯首甘为人民樵夫”时,“樵夫”这一意象已超越个体,成为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体符号:它既是弯腰实干的姿态,也是为人民“上山打柴”的担当,在青山绿水间树立起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6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