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钱塘江上“第一桥”,是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钱塘江上“第一桥”,是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2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饱经战火洗礼 见证民族不屈

钱塘江上“第一桥”,是它!

光明日报记者 张焱 陆健

  淞沪会战刚刚结束。美丽的西子湖畔,战云密布!

  1937年11月16日,杭州西湖饭店二楼会议室里气氛庄严肃穆。

  南京工兵学校的丁教官沉吟又沉吟,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滑过来又滑过去,终于,收回了目光,用军人的决绝宣读了密令:“日军正沿沪杭线疾进,兵锋直指杭州!为杭州防务计,明日必须炸毁钱塘江桥!”

  这仿佛是一声惊雷!

  要知道,2个多月前,这座钱塘江上唯一的钢铁大桥刚刚建成。它承载了两岸生民世世代代昼思夜盼的多少期冀与梦想!

  屋里的人,惊得合不拢嘴!个中最吃惊、最痛苦的,是这座桥梁的设计者茅以升。

  钱塘江江面开阔,风高浪急,更棘手的是,江底全为流沙,深达40米始至石层。“老底子”杭州人有句歇后语:“钱塘江上造桥——弗来事的(不可能的)!”当年,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动过造桥的念头,然而面对滔滔江水,只能徒唤奈何。到了近代,杭城士绅积足了银钱,又把目光投向有着丰富造铁桥经验的英、法、德等国的造桥技术人员,得到的结果是:对方一耸肩、一摊手。

  1933年,浙江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找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博士学成归来、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把杭城父老造桥的执念,郑重地予以拜托。

  这位37岁的年轻人坚定地撂出一句话:“造桥不成功,我跳钱塘江!”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举行奠基仪式。打桩、沉箱和架梁3个世界级难题横亘在茅以升面前。开工仅2个月,第一艘打桩船“多德号”便在杭州湾触礁沉没。第二艘船抵达后,蒸汽锤昼夜轰鸣,木桩却在淤泥中断裂。工人们忙碌一昼夜,仅打入一根木桩——照此速度,图纸中1440根木桩需要4年才能完成。

  茅以升忧心如焚!

  他在江畔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昼和夜晚,江水东流,多少个方案在他头脑中生成又被否决。终于,他琢磨出了“射水法”——高压水流注入江底,在流沙层中凿出深洞,再插入木桩锤击。

  这一方法,果真有效,工效增加了30倍。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钱塘江农历初一到初五、十五到二十均有潮涌现象。钱塘潮来时,潮头推涌,鸣声如雷,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汹涌大潮中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一次天文大潮中,缆绳崩断,600吨混凝土沉箱如脱缰野马,在潮水中横冲直撞。茅以升调集14艘汽轮围追堵截,才将这头“钢铁巨兽”驯服。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来。1937年8月14日,日军的鹿屋航空队9架“96”轰炸机突袭钱塘江,茅以升正在深潜水下的沉箱内作业,电灯骤灭,高压空气停止输送——一旦断电,江水将瞬间吞噬所有人。

  头顶着飞机的轰炸,工人们夜以继日赶工,终于,这座全长1453米,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如期建成。1937年9月26日凌晨4时,第一列火车在没有庆典的寂静中驶过大桥,成为中国军队向淞沪战场输送人员、物资的重要通道……

  如今,这座凝结着无数心血的大桥却要被炸毁,茅以升的心情,完全可以用肝肠寸断来形容。不过,作为一位桥梁专家,他深深知道这座大桥对于战争全局的重要性。他思忖再三,当夜,拉着时任浙江省主席朱家骅找到军方:“杭州撤退尚未完成,数十万沪上难民亟待南渡,铁道部物资也待南运,此时炸桥无异自断经脉!能否宽限数日?”

  军方回答:“只怕日寇逼近,再行炸桥来不及。倘日寇凭桥迅捷南下,则战局危矣。”

  茅以升斩钉截铁地回答:“桥,是我建的。桥的命门,也只有我知道。若情况危殆,顷刻间即可桥断路绝。”

  在茅以升的坚持下,军方宽限了38天。也就是这38天,挽救了数十万南撤军民的性命。

  原来,作为一个睿智的学人,建桥伊始,茅以升已预想到了各种情况,特意在南岸二号桥墩处预留了炸药室。12月23日,一声巨响,800公斤炸药将这条钢铁巨龙隐进了钱塘江……

  伴随着浙赣铁路彻底中断,日寇快速进攻南昌、迂回武汉的作战企图破灭,为大后方军民坚持抗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炸桥当夜,茅以升发出了这样的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他将建桥攒下的14箱图纸秘密运离杭州。逃难路上,长沙大火,他以身覆箱阻隔烈焰;贵州山路马队坠崖,工人冒死打捞浸水的木箱。

  终于盼来了抗战的胜利!

  1946年春,茅以升衔命重修钱塘江大桥。凭着战火中抢救的那14箱图纸,修复大桥的工期缩短了3年。当第一列火车驶过新桥时,工人们看到,总工程师面对江水号啕大哭。

  …………

  江流滔滔,不舍昼夜。

  日前,“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重访钱塘江大桥。

  夏夜的钱塘江上,11座虹桥飞架两岸,往来车流如梭,车灯织出了一条又一条金色的缎带。

  “钱江一桥”静静地横卧在江流上。与那些时髦的、活泼的、科技范儿十足的“后辈”们相比,“钱江一桥”确实老了,但它,依然傲骨棱峥、威风凛凛——因为在杭人心中,无论再过多少岁月,它都是钱塘江上第一桥!

钱塘江上“第一桥”,是它!

今日钱塘江大桥。中国铁路上海局杭州工务段供图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