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于争鸣中见灼识——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于争鸣中见灼识——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1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评论员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这篇文章,或可看作这句箴言的生动诠释。

  围绕青海玛多扎陵湖畔那方“昆仑石刻”所掀起的学术讨论,持续发酵。光明日报为不同观点提供充分阐释平台,各种见解或针锋相对,或互为烛照,不断激荡出新的火花,成为今夏引人瞩目的文化焦点,学界视之为“一场现象级学术公案”。

  此情此景,再次昭示:学术求真之路,孤鸣独响难竟全功,激辩剖疑、砥砺启发,方是叩启真知之门的恒常之道。

  纵观人类认知的演进长河,任何真知的积淀与颎耀,都绝非坦途。在质疑、释证、切磋、交锋中,拨开重重迷雾,淬炼完善新知——这正是人类知识生产的“沧桑正道”。

  地球和太阳,谁才是宇宙中心?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绵亘千年,直至牛顿力学诞生方落下帷幕。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本质的著名论战中,双方在指出对方理论软肋的同时,自身的思考也在被不断激活、深化与淬炼。其实,也正是在证据的持续累积与理论的反复修正中,进化论才最终得以确立。

  在人文社会科学史上,思想交锋与观念碰撞,同样是推动认知深化的澎湃引擎。观照中华文明,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奠定思想基座,到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之辩剖判理学心学精微,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成就了无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文献考证领域,尤能体现争鸣对真相叩问的执着之功。绵延千余年的古文《尚书》真伪之讼,堪称学术史上一场“马拉松式”辩论。自其肇端,代有学者从文字、音韵、训诂等角度接力考辨,直至2008年“清华简”开始陆续披露,为这千古聚讼定谳息争。

  这些铢积寸累的交锋,于微观,使问题辨析愈发明晰透彻;于宏观,锻造了“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注重实证的治学方法。作为一张学理性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报史长卷本身,亦在验证着这样的知识累进规律。

  提倡学术争鸣,是光明日报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光明日报曾进行过多次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学术争鸣,如《兰亭序》真伪问题、《胡笳十八拍》作者问题、古人“胡子”问题等,这些议题,广聚学界智慧,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学术成果。其中最为振聋发聩的,当属1978年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雄文,为改革开放奏响了理论先声。

  承续此传统,近年来《光明日报》坚持学术争鸣,围绕美术知识体系、戏剧新样态、汉语哲学、人工智能等前沿话题,平等对话、理性交锋,一时间,俊才咸集,百花齐放。

  “人的天职,在于探寻真理。”探寻,不懈地探寻,披沙沥金,最终必然是这样的结果:真理愈辩愈明!

  在这条路上,需要跋涉者肝胆相照,需要各见解辩难交锋,需要众智慧互为补益——这,或许正是这场关于“昆仑石刻”的讨论,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1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