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笑雷(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
据报道,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发布,随后将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这一动态标志着,我国面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又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国内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3批共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起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实体平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推动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五部门指导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正成为资源共享网络、交流合作平台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共同体。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突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单院系”“单学科”“单导师”的传统组织模式,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搭建起协同培养的新体系。
新时代以来,一大批坚定科技报国理想的卓越工程师脱颖而出。在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他们勇攀高峰、潜心攻关的不懈努力下,多项前沿研究取得新突破,多个高技术领域有了新进展。比如,“中国天眼”工程团队在快速射电暴等前沿领域催生多项重要成果,实现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覃大清团队攻克大型水泵研发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在大型水电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垄断;蔡韬团队深耕人工合成淀粉“无人区”,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科技期刊《科学》上,被国际学术界认为可能是影响世界的重要成果。
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须厚植家国情怀。从“两弹一星”时期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毅然归国奉献,到新时代“蛟龙”号深潜团队、航天科技“神舟”团队等的接续奋斗,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工程师的灵魂。在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的感召与滋养下,一批批科技工作者积蓄起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弘扬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将爱国奉献、敢为人先、求真创新、团结拼搏和担当有为的精神品格烙印在师生校友心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校友事迹激励师生守正创新、不忘初心,引导师生心怀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须瞄准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所需。工程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培养造就大批符合国家需要、顺应时代大势、引领行业新变的工程科技人才事关国家长远发展。为此,不少高校打破学科壁垒,在人才选拔、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塑造等方面持续创新,着力培养具备广阔国际视野、深厚知识储备、扎实专业基础,能够立足行业领域前沿,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须深化校企联动。推动培养主体从高校主导转向校企“双元共生”,让教室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促使评价标准从学位论文转为实践成果。比如,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采用“项目制”培养方式,在企业中选聘行业导师团队,培养能扎根一线、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工程人才。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积极探索项目制,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安排学生走进合作企业进行实地操作、参与项目研究,培养无人驾驶、汽车软件等最前沿、企业需求最迫切的高层次人才,以真实践、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走向大规模推广,仍有一些挑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衡量工程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需求的适配度?如何解决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间的“温差”“时差”“落差”?如何保障企业导师的培养质量?如何化解“唯学历”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冲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加以关注与思考。相信随着这些问题被更好回答,更多的创新探索落地,工程人才根基也将进一步夯实,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澎湃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