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屋脊披绿波 生态绘新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屋脊披绿波 生态绘新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2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尕玛多吉 傅强

  巍峨的雪山映衬着湛蓝的天空,翡翠般的湖泊静卧在广袤的草原之间——这里是西藏——世界的屋脊。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扎实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落地实施,全力守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近日,记者随采访团踏上高原逐绿之行,深入“世界屋脊的明珠”拉萨与“千山之巅、万川之源”阿里,探寻雪域大地如何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筑起高原生态屏障

  在拉萨河谷北侧的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记者见到了一位00后现场监理舒岐祥,他青涩的脸庞被晒成了小麦色。舒岐祥曾在云南省内的一所大学就读林学专业,2022年毕业后,他选择到拉萨从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作为高原荒山绿化改造的“绿色管理员”,舒岐祥早上9点就要开启一天的巡护——既要督导工人的日常工作,又要确保种植的乔木灌木“精神抖擞”。每年的3月份到4月底,拉萨城春意盎然,南北山绿化工程迎来种树季。在无人机运送到指定位置前,舒岐祥要监督工人将树根处的塑料保护袋彻底移除,塑料袋集中后用无人机带下山。舒岐祥解释道,塑料制品无法降解,所以必须确保回收。“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任何细节都不能大意。”他说。

  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拉萨河畔南北山绿化工程是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工程采用了分层绿化策略:海拔3900米以下乔灌种植针阔混交,3900~4100米主要种植灌木,4000米以上则以封山育林为主。

  在雪域高山上“见缝插绿”,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工作人员总结了一套独家秘诀——“三埋两踩一提苗”。“这句独创口诀让种植流程更规范,大大提升了植物的成活率。”拉萨市林草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格桑罗布告诉记者。

  “亲眼见证光秃秃的山坡越来越绿,很有成就感!”舒岐祥告诉记者,在拉萨工作,获得感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体现在北山的一草一木间。

  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一条城市“绿脉”串联起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关区南部,4.1公里的蜿蜒水岸重塑了高原水系的生机。

  “河湖长廊、滨河休闲、滩岛林湖、休闲夜景……这条生态廊道不仅颜值高,还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兼备防洪排涝、环境修复、生态保护及空间复合利用等多种功能。”拉萨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米玛桑珠说。

  这条“绿脉”的建成,不仅让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高原生物的身影也逐渐增多。“红嘴鸥、赤麻鸭、斑头雁等栖息鸟类的数量多了起来。靠近河边,你还能看到成群的拉萨鱼呢!”米玛桑珠告诉记者。

  “河岸改造后,环境更好了,大家喜欢来附近遛弯、跳锅庄、过林卡。”仙足岛社区居民冬查说,他经常带着孙子到河岸边玩耍。生态廊道和家门口的生态公园成为附近居民遛弯首选,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拉萨市民带来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把握产业绿色脉搏

  班公柳、红柳、沙棘、小叶杨……行驶在阿里的街道两侧,一抹抹“援藏绿”、一片片“团结林”成为独特的风景。这片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广袤土地上,生态建设的号角嘹亮,绿色产业发展势头正旺。

  阿里日土县热角村班公湖畔,生长着一种以湖为名的独特生命——班公柳。热角村存有一株树龄逾200载的班公柳,为热角村赢得了“班公柳之乡”的美誉。如今,当地大力发展班公柳苗木产业。走进村里的班公柳苗圃,一排排3~10年树龄的班公柳正茁壮成长。

  “这是一片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日土县日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拉姆次仁回忆道,苗圃建设之前,风一吹便黄沙飞扬,当地村民苦不堪言;苗圃建成之后,班公柳树林起到了防风固沙和气候调节的作用。

  “千万别小瞧这个普通的小木棍!30厘米的扦插苗售价为3元,移栽后的成活率有90%多呢。”拉姆次仁从地上拔出一根扦插苗,边展示边说道,作为雪域高原特有的树种,班公柳是高原美化、国土绿化的“绿色卫士”。

  拉姆次仁告诉记者,西藏那曲、日喀则和新疆是扦插苗和树苗的主要销售地;近几年,热角村班公柳产业累计销售额已达1000多万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红3000余元。

  雨过天晴,在阿里文布当桑乡夏玛村人工种草基地内,新翻修的水渠蓄水充足。村民拉开水闸,水流穿越田地,沁润着绿油油的燕麦草。

  “这里特别适合种植燕麦草,甚至能长到1.5米高呢!”文布当桑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罗央说,村两委协调科技特派人员对灌溉、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2019年基地改种燕麦草之后,产量、效益不断提高。

  依托科学的种草基地,坚韧的绿意在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原上“点染”开来,固土护生。人工种草产业既解了牧民“冬草荒”的难题,又给草原“减了负”——既守护了禁牧休牧区的生态红线,又固沙保土、涵养水源,让草原得以“喘口气”,重焕生机。

  夏玛村二组村民、53岁的嘎伦在基地工作了5年。他向记者讲述了去年冬天遭遇雪灾的经历:“村里的牛羊靠着基地的饲草活了下来,村民家的牲畜一个都没有死。”

  在嘎伦的带动下,80多户、300多名以放牧为生的村民受益于人工种草基地。“近5年,我乡人工种草产业收入700万元,分红545万元,真正走上了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罗央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地区已营造防风固沙林网、锁边林带、农田防护林、行道树和城镇绿地共计2.83万亩,通过苗木销售实现收入1699.1万元,就近就便实现“绿色富民”“绿岗就业”,用“点点绿色”铺就人民群众“幸福底色”。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0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