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2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黄蓉生(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将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202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高度自觉。深刻理解、切实办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头等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优势和显著标志,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鲜活地体现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医教养、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种实实在在的具体生活需要上。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这些家长里短琐碎事,看似是个人的小事私事,实际上凝结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关系人心向背、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好什么、推进什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保障和持续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归宿和战略基点。

  办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头等大事”,必须着力解决制约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推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事业。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反响强烈、急难愁盼的子女抚养与教育成本大、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养老难、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住房和城乡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补齐人口、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短板,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大事小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论断的生动诠释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切实办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头等大事”内蕴的民生逻辑,彰显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价值追求。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人民推动并为人民服务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根本服务对象,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存在的意义。成功凝聚亿万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必须让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步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并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追求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以人的生存和生活作为基本前提。这就要求通过切实保障和持续改善民生,让每个人都有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连着千家万户、关系国泰民安,涉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创新治理理念、改革治理体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扬“主人翁”精神。与此同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纠治食品药品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打好舌尖上的安全保卫战;坚决遏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电信诈骗、信息泄露等各种乱象,确保全体人民收获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的鲜明彰显

  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理论上回答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切实办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头等大事”,旗帜鲜明昭示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把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务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切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国群众安全指数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3年的98.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2024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人民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改革是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只有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历史主动和首创精神、汇聚起共同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的巨大力量,就必须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过上和和美美的生活。这样的幸福生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为此,需要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维,通过统筹推进和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改革,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努力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件“头等大事”办实办好,实现广大人民“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的美好愿景。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0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