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陈晓阳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曾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缅甸也经历了残酷的战火洗礼。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占领了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在缅甸实行“以战养战”政策,将从缅甸掠夺的大米、石油、矿石等战略资源运回本土或供应其他作战地区。更为严重的是,日军在缅甸实施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强征劳工修建军事工程,系统性地掠夺资源、奴役人民,给当地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有研究指出,二战期间,缅甸是东南亚地区遭受战争破坏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缅甸战后的重建和发展进程。
在这段黑暗历史中,泰缅铁路的修建是最为血腥和惨烈的一页。1942年6月,日军为掠夺战略物资和强化军事控制,启动了泰缅铁路建设工程,将原本需6年完成的工程强行压缩至18个月。这项浩大工程动员了超40万人,包括6.2万名盟军战俘和超过35万名被强征的亚洲劳工,其中有5万名泰国劳工、18万名缅甸劳工、8万名马来西亚劳工和5.4万名印尼劳工。在工期极度紧迫且缺乏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战俘和劳工又受到日本刺刀威胁,用最原始的工具从事重体力劳动,每人每天必须完成2.5个土方挖掘,完不成任务不准休息,通常天亮前开工,晚上十点后收工。据美国战俘马丁·钱伯斯回忆,他曾被强迫连续工作133天。在如此高强度劳动下,日军提供的食物连基本热量都无法保证,加之热带疾病肆虐、医疗条件恶劣,工地上尸横遍野。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整个泰缅铁路修建过程中,40多万参与施工人员中死亡总数近15万人,死亡率约为37.5%,全长415公里的铁路平均每公里死亡360人,每不到3米的铁路就要付出一条生命的代价,因而这条铁路也被称为“死亡铁路”。
那段苦难的岁月,见证了缅甸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也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协作。在这片土地上,为支持同盟国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军队入缅协助作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篇章。其中既有仁安羌之战这样以少胜多、以寡救众的大捷,也有翻越野人山那样艰难而骇人的行军。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缅甸多地陆续建造、修缮远征军纪念设施。位于伊洛瓦底江畔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战绩而在缅甸设立的标志性设施之一;在东吁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是为纪念1942年同古(东吁)保卫战中英勇作战的200师将士而设立的;在密支那也同样建有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些纪念设施都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成为中缅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见证。
缅甸的这段血泪史仅仅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南亚地区暴行的冰山一角。从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军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今马来西亚西部和新加坡)、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并在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驻军。在这些被占领土上,日军实施了残暴的军事统治,犯下了无数反人类罪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菲律宾就有超过10万平民死于日军之手;在新加坡,日军进行了臭名昭著的“肃清大屠杀”,屠戮了数万名华人;在印尼,日军强征了数百万劳工从事各种军事工程,其中大量人员死于非命。此外,日军还在各占领区强征“慰安妇”,进行细菌武器试验等暴行。
历史是客观的,不容篡改,也无法掩盖。令人担忧的是,当今世界仍有一些势力企图通过各种手段篡改历史。对此,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历史必须保持其本来面目。一些势力试图篡改历史,不让子孙后代知晓真相。他们或许想要推动“新世界秩序”,也或许想要引导年轻一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类集体记忆的背叛。敏昂莱强调:“历史必须完整地存在。”
有学者担忧,以二战历史审视当下亚太形势,各方不得不对某些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日本当局至今未能对其军国主义侵略历史进行彻底的反思与忏悔,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益膨胀,加速推进军力扩张,强化军事同盟体系建设。从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到大幅增加防务开支,从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到推动“四边机制”,这一系列举动都潜藏着推动日本向着军国主义回潮的极大危险,引发了亚太地区各国的普遍关切。与此同时,某些域外大国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这些做法不仅破坏了地区稳定,也对全球和平构成了潜在威胁。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是二战各国中付出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一段苦难的历史遭遇,中国与包括缅甸在内的亚洲多国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国始终致力于与亚洲各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新时代,中国将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全人类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铭记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教训,传播反法西斯战争的正确记忆,坚持多边主义,进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坐落于缅甸东吁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陈晓阳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