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握四大维度,重塑高质量生涯教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握四大维度,重塑高质量生涯教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2 02: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常青(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生涯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对推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生涯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而提出、创立并发展的,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与所在地的国情密切相关。我国的生涯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受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因素叠加影响,大学生就业模式呈现很多新特点,生涯教育面临着诸如时代性不够突出、自主性尚未形成、系统性整合不够、专业性仍有差距、实效性有待提升等困难和挑战。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期待由“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对生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时代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要站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高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新范式,深刻把握价值、历史、理论、实践四重向度,重塑生涯教育的根基、视野、智慧与行动。

  价值向度: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大学生在深刻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科学的生涯教育首先应致力于学生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掘与精准定位。这意味着要超越简单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试,构建动态、持续的自我评估体系,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能、明晰内在动机与价值追求。生涯教育的“价值”必须鲜明地指向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生涯教育必须承担起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重任,绘就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需求之间的同心圆,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小我”融入“大我”发展的壮阔历程,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历史向度:历史传承和时代机遇相结合

  把握历史向度,要求生涯教育不仅关注当下,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敏锐辨识并主动拥抱时代大势所蕴含的无限机遇。在历史传承维度上,要用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中生涯教育的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在时代机遇维度上,要着力剖析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革命等为核心的时代变革对职业世界、工作方式、能力需求带来的颠覆性重塑,以及人口结构变动、区域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转型、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帮助大学生找准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顺应时代召唤的奋斗坐标。

  理论向度: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

  推动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突出强调理论的自主创新与开放互鉴的辩证统一。首先,扎根中国大地是构建中国生涯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与灵魂。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土壤之上的。我国的生涯教育要立足中国国情与教育实际,坚守教育实践的民族性,既要积极构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融合中国特有的发展观、人才观、职业观的理论体系,也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治国、职业伦理、人生理想的智慧结晶。其次,借鉴国际经验是丰富理论内涵、拓展研究视野的重要途径。西方生涯教育历经百年发展,其成熟理论模型、科学评估工具、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甄别和批判性吸收,在深刻理解中国独特背景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国际经验中的有益成分与本土实践的智慧结晶有机结合,构建体现时代共性、彰显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生涯教育理论范式。

  实践向度:专业发展和协同发展相结合

  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关键在于“双轮驱动”:内部专业化纵深推进与外部协同生态构建共同发力。内部专业发展是生涯教育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要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既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又洞悉劳动力市场变化、具备丰富职业经验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摈弃单一的讲授模式,构建贯穿全学段,涵盖生涯唤醒、自我探索、环境认知、决策行动、适应发展等模块的沉浸式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导向,广泛运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训、情境模拟、朋辈指导、职场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学效能。打破校内壁垒,建立教务、学工、招生就业、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校友等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生涯教育理念、资源、行动在人才培养全链条的深度渗透与同频共振。搭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凝聚更广泛的社会支持,通过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设立校企生涯导师、聘任行业专家进课堂等多种形式,深度融合产业端的前沿信息、真实需求与技术标准,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的岗位认知与能力提升平台。通过“内强专业素养”与“外建协同生态”有机结合,打通生涯教育从课堂认知到职业世界的“最后一公里”,将生涯教育的理论成果切实转化为学生适应未来、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实践效能,形塑更具韧性与吸引力的教育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1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