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曹雅楠
随着中考结束,中招录取接近尾声,一组数字引发各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5万人左右,比上年增加3000人左右;江苏省2024年共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30所,增加学位3.84万个;山东省印发方案,提出加大高中阶段学校学位供给,到2026年各设区的市高中阶段学校学位供给率达到100%及以上,支持每个县(市)至少办好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到2027年实现达标全覆盖。
“普通高中扩容提质”正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
3月,“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政策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的目标,就是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
一头连着义务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如何答好扩容提质这张“考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高中依托自身特色和办学经验,探索了系统性的创新做法。
在“星空号”橡筋动力飞机模型飞行比赛上,安徽合肥清华附中学生投入参赛。葛宜年摄/光明图片
绝不仅仅是多招学生那么简单
扩大优质资源,缓解过度竞争焦虑
一组来自四川成都的数据体现出当地高中扩容的力度——2025年成都市新增18所普通高中招生,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量达10.69万名,较2024年增加6710名。
“绝不仅仅是多招学生那么简单。”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与取消“省重线”、合并录取批次、增加志愿个数和实现平行志愿等举措共同推进,增加考生录取机会,拓宽上高中渠道。“未来五年,我们力争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4万个,进一步满足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迫切需要。”
扩充高中学位,可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北京市瞄准“特色”,增加普通高中特色生源班,并逐步扩大初中学校“校额到校”比例;
陕西省鼓励具备条件的中职学校整建制转设综合高中;
宁夏银川市除了新建普通高中之外,通过现有校舍挖潜、改扩建、阶段性适当扩大高中校额和班额,多措并举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在新建高中、新建分校、改建扩建现有学校等一系列聚焦硬件的做法中,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格外重视师资优化。“学校2024年实现首届高中招生,但我们的教师比学生早到了一年。”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以下简称“七中育才”)副校长赵纯直介绍,学校师资由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选聘知名高校研究生两部分组成,上讲台之前,他们需要在全国优秀高中跟岗研修一年,并经历反复备课、试讲、赛课和集中培训。该校连续三年招聘新老师,每批新进教师都要经历这样的磨炼。赵纯直透露,今年招收教师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50%,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招收,“强校先强师,扩容首先要保证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中考后的普职分流被认为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压力大的原因之一。而高中提质扩容这一举措,不仅关注普通高中的发展,同样兼顾职业高中的探索。
多位专家认为,只发展普通高中无法缓解升学焦虑,只有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据介绍,成都市也在探索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的综合高中人才培养新模式。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青羊区以青苏职中为依托,在不改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基础上,增挂成都市青羊综合高级中学牌子,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学校同时开设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课程,普职互转,给学生多一次选择机会;普职融通,将“通专结合”的职业技能体验贯通于生涯教育体系中,以此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自主、适合的教育。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节”开幕,北京五中高中年级师生进行数学公开课展示。周良摄/光明图片
“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
创新办学机制,实现倍增效应
谈到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时,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李新生认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既是社会责任,也是使命担当。”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校主导实施了“教育集团+优质学区”发展战略,成立山东历城二中教育集团。“集团校教师每周与历城二中名师进行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每月到历城二中开展干部学习培训、教师跟岗实践;学校之间共享科技场馆、艺体资源,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山东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签约学校达82所,集团校之间共享理念、共享课程、共享资源,凝聚成教育合力,推动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成都市则以更广的视角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统筹推进市直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65个,实现市直属学校和五城区区属优质学校在重点片区领办学校覆盖率达100%;按照“中心城区+县市新城”方式,推动建成6个区域教育联盟,组建学校共同体114个,780所学校深度参与;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的方式组建基础教育名校集团175个,覆盖642所学校、60余万名学生。
中办、国办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通过创新办学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同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努力让每个学子能够同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据了解,2025年,成都市使用区域指标到校计划不参加中考的考生达到3.26万人,同比增幅为21.6%。
立足当下看高中教育,扩招增加了整体入学机会,集团化办学保障了办学质量,指标到校则保证优质资源能更公平地分配到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初中学生身上。三者交织,共同指向普及、公平、有质量的高中教育。
良好的机制运行起来,落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身上,就变成了切身的获得感。赵纯直向记者展示了2025级指标到校学生参加贯通桥梁课程的感想——“黄铁矿是自然的瑰宝,也是现代科技的血脉”“我感受到了大国重器背后的科研攻坚”“看着钛戒在电解液中变换色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与浪漫”……为了帮助指标到校生更好地衔接高中教育,七中育才研发了特色校本课程——贯通桥梁课程,内容包括筑基课程(知识衔接)、弘毅课程(品德修养)、致远课程(生涯探索)、行知课程(研学旅行)、卓越课程(强基竞赛)。“不是重复知识,而是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学段过渡,锻炼孩子们的思维。”他说。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女子组总决赛在河北省秦皇岛训练基地举行。曹建雄摄/光明图片
从集中学习到个性定制
多样化发展,建设特色高中
舞台上烛火摇曳,风尘仆仆的“李时珍”正埋头辨识草药,一位现代装束的教师突然“穿越”而来,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帮助李时珍识别出了当归等中药材。紧接着,场景变幻,课桌椅整齐排开,信息科技教研组组长刘强带领同学们运用图像分类、卷积运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分组制作具有识草功能的机器人。
这是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的一节舞台剧课程。
“这样的融合课程力求促进同学们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为不同潜质、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选项。”刘强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教育集团,同学们也忙着在舞台上展示戏剧实践课程学习成果——大型四幕话剧《呐喊》。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小、初、高戏剧课程一体化,“希望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下体悟历史、感受发展”。
“为知识迁移而教,为应用而学,追求每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以下简称“华阳中学”)党委书记姚敏这样概括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姚敏手中,记者见到了一张课程表,上面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三类,涵盖人工智能基础、航空模型课程、C++程序基础、高端生化实验等课程。在科创基础课上,学生先体验以发现兴趣特长,再选修专业课程深度学习;兴趣选修阶段,部分创新潜质人才脱颖而出,学校为其搭建平台,实施个性化培养。“从集中学习到自由选择,再到个性定制,全凭兴趣,学生自由度很高。”相比一个个奖项,姚敏更在意的,是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为每个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脚手架”,他们由此脱颖而出,走向高校、实验室等更广阔的平台。
顺应新发展要求,高中教育正在努力打破“千校一面”,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搭建个性化的成长阶梯。
2023年7月,在摩洛哥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上,山东历城二中女足队代表中国参赛,七战七捷夺得世界冠军,这也是我国时隔16年再次获得此项荣誉。自2015年历城二中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来,学校在体育教育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确保全体学生上好体育课、开展体育节,满足学生多元化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毽球、篮球、足球等特色体育,挖掘体育人才,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素质过硬的青少年。
“足球的世界远不止胜负,它更大的价值是育人。”正如李新生所说,多样化的特色高中,正在为每一个孩子自由成长培育土壤,而每个学生也必将在多样化的教育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向下扎根,向上发芽,长成良材,自成气象。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