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铁安、谭霞(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推进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扩容及配置优化正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
从当下现实来看,高中扩容既是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其难点在于,如何在规模与质量、统一与特色之间寻求到最佳平衡,让高中教育真正成为孵化未来创新人才的“沃土”与“摇篮”。
全方位深层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石。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下,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应体现在切实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必须直接回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强烈诉求,充分发挥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各界输送更具创新力、发展力的人才的核心功能。
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顶端,又是连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枢纽,其普及化程度是衡量国家教育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办学质量直接体现基础教育育人质量并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育人质量。高中扩容,大而言之,旨在奠定教育强国基石,夯实国民整体素质;旨在顺应人口结构变化,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旨在衔接高等教育扩招,拓宽创新人才源头。而就基础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来说,高中扩容对于破解现实问题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意义深远。
缓解普职分流焦虑,回应教育公平诉求。高中扩容最直接、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直面并着力化解长期存在的社会教育焦虑,是增进教育公平与社会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正是对民众渴求更多优质教育机会的直接回应。一些地区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直接增加普通高中的学位供给,让更多孩子拥有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衔接高等教育扩招,拓宽创新人才源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对生源质量、多样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中扩容正是适应这一趋势,为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坚实的生源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基础扎实的后备群体。高中扩容极大地增加了创新人才的选拔基数。到2025年末,我国高中在校生有望突破3000万人,这意味着面向高中生的“脱颖计划”等项目能作用于更广阔的学生群体,让更多拥有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进入培养体系。这不仅可为高等教育输送数量更充足的后备军,更重要的是,当升学竞争压力相对缓和,学生与学校便能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适当抽离,将更多精力投入发展兴趣、发挥特长上,从而为高校输送更多更具创新潜质的优质生源。
撬动基础教育变革,营造优良育人环境。长期以来,中考的唯一入口地位使其成为主导初中教育的强大指挥棒。当高中学位不再是稀缺资源,中考的甄别与选拔压力自然减弱,这为破除“唯分数论”顽疾创造了机遇,有利于评价体系改革深入落实,引导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同时,也确保了人才培养链条的完整与贯通。《纲要》中的“沃土计划”旨在于中小学阶段在孩子们心里播撒兴趣的种子,而扩容后的高中则成为承接这些成果的关键环节,将萌发的兴趣系统地转化为学科能力与研究志趣。由此,一条从小学、初中的全面发展到高中的个性化培育,再到大学的创新深造的贯通式培养路径得以成型。
创造通向高中内涵发展的独特路径
面对高中扩容的历史性机遇和新的实践命题,需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开掘超越规模扩张、迈向内涵发展的独特路径,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全新高中教育生态,真正让每一所新建(改扩建)的普通高中都能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高质量标准,筑牢人才培养根基。高质量是高中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也是扩容政策的根本目标,其实践路径在于将发展的重心从外延扩张坚决转向内涵提升。首先,要全力构筑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改革教师招聘与培养机制,拓宽师资来源,强化职后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从教。其次,必须树立明确的质量标准,由国家层面颁布并严格执行覆盖生师比、课程设置、实验条件等关键指标的办学标准。同时,高质量必须是公平的、均衡的高质量,要通过“县中振兴计划”、城乡共同体等模式,将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推动多样化办学,提供丰富的成长路径。扩容为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多样化是破解“千校一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关键,其实践路径在于打破整齐划一的办学模式,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机会的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要鼓励和引导高中学校根据自身资源和社会需求,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地方政府应在规划布局时,有意识地引导学校形成侧重于学术、科技、人文、艺体等不同方向的类型,并予以精准的政策与资源支持。例如,支持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衔接的学术型高中,与高新企业合作的科技特色高中等。这种多样化的办学格局,能够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鼓励特色化建设,形成鲜明的学校品牌。特色化是多样化办学的深化与升华,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实践路径在于鼓励每所学校从“办一样的学校”转向“办特色学校”,打造具有识别度的教育品牌。这要求学校凝练独特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并将其系统地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和师生发展全过程。例如,一所学校可以围绕“科创教育”特色,开发项目式学习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氛围。同时,要鼓励学校通过特色发展,广泛建立与大学、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有效汇聚社会资源,激发办学活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