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地球的红飘带”长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地球的红飘带”长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3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杨根龙(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作家魏巍在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中如是说。

  “地球的红飘带”这一说法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得到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缘于长征路上各种挑战极限、无数流血牺牲。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名指战员于1934年10月10日晚在江西于都悄然渡河。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血战湘江,抢占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出大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驻陕甘苏区吴起镇。最终于1936年10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这一路下来,三大红军主力出发时的20.6万人,加上沿途补充的1.7万人,到胜利会师时仅剩下5.7万人。据统计,红一方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他们沿途翻山越岭,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荒草地,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级干部就达80多人、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

  目前,长征沿线存留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它们见证长征历史、展现长征文化、承载长征精神,讲述着伟大长征故事。

  在江西赣南于都,高19.34米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引人驻足。当年,于都的妇女和老人们,为红军赶做了一双双结实的草鞋,期盼他们打胜仗、早日凯旋。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于都人民倾其所有,筹集粮食7939担、菜干150担、草鞋8400双,筹钱6.25万元;收集大量子弹壳、铜锡、土硝、废铁等兵工材料供给红军,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战役。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被阻隔在湘江东岸,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此战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在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油画《陈树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中描绘的是,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这位“绝命后卫师”师长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陈树湘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1928年遵义老城的全景照片……遵义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克的最大的一座城市,当时城内有3万多人。”在遵义会议会址和陈列馆,每天都有“小小红色宣讲员”为观众讲解长征历史,这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走进遵义会议会址,90年前那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思想交锋如在眼前。那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不断续写着新篇。“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人们每每提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光荣感都会油然而生。如何传承好长征精神,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2019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文化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其主体建设范围原则上包括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地区,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共计72个市(州)381个县(市、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旨在整合长征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