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胡智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由成都传媒集团出品、张同道担任总导演的六集人文纪录片《诗美成都》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作为一部聚焦古典诗词当代传播的创新之作,该片带观众进行一场深度感知中华诗词美学精髓的“穿越”之旅。
《诗美成都》以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唐宋时期的伟大诗人的不朽诗篇和生活场景为切入点,以今人对他们足迹的追寻、感受与体悟作为叙事线索,深刻诠释了那些大美诗句蕴涵的思想穿透力、情感感染力与审美想象力。
作品中较为突出的艺术表征在于“穿越”。这里的“穿越”体现在“三个维度”上:时空“穿越”,连接古今;媒介“穿越”,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生命“穿越”,引发情感共鸣。崎岖的蜀道、精巧的散花楼、葱郁的草堂、静雅的浣花溪、灵动的锦江边……片中,观众在探访嘉宾的指引下,走进绝美诗句的生发写作之地。比如,在“薛涛的房间”一集中,当代女诗人翟永明对同住一城的唐代才女薛涛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追寻其历史足迹的过程中,写下“一点灵犀,使我倾心注视黑夜的方向”的诗句。在“苏轼海棠红”一集中,苏轼后人、当代艺术家苏舒了解苏轼开创月下秉烛观海棠的故事后,也开始探索用蜀锦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海棠花。想象着诗人的生活场景与艺术情境,嘉宾们感受着、体验着,在记录现场常常抑制不住地欢笑、流泪。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关于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趣的感应、观照。
这些“穿越”体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伟大诗人及其经典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仅依靠朗读、诵读等形式难以充分实现其储存、传承与传播的价值。《诗美成都》通过“穿越”形式开创了一种创新路径,即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感知诗歌创作的原始情境,在古今诗意的交融中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同时也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突破了传统表达方式的局限,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边界。该片特邀当代作家阿来,音乐家冯满天,诗人翟永明、欧阳江河等文化名家担任探访嘉宾。在寻访过程中,这些艺术家深化了对唐宋诗人的理解与认知,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演绎出既传承古典诗韵又契合当代审美的新作品,让诗歌看得见、摸得着,让观众体验到诗的韵味。如第一集“李白A计划”开篇,著名阮咸演奏家冯满天伫立于剑阁之巅,在旭日东升之际,十指翻飞,以空灵的琴声演绎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音乐人张若水将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谱写成现代摇滚乐,配上莫言、韩少功等作家的朗诵,并以英语、法语、德语等25种语言吟诵,形成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的音乐效果。音乐人贺兰泽将薛涛诗《筹边楼》演奏为琴歌,诗人翟永明登上古代筹边楼,俯瞰羌族羊皮鼓舞,野马奔腾,雪山莽莽,呈现出古今交融的视听盛宴。大山朗诵陆游的《金错刀行》配上火刀舞,燃烧的火焰与火刀的狂舞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壮怀激烈……这些匠心独运的创意与丰富多彩的表现让千年诗句在今天“活”起来,让古典诗意融入当代生活。
《诗美成都》体现出的美育价值可圈可点。这不仅体现在片中的古典诗词之美,也体现于流淌至今的诗意场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诗美成都》构建了一方精神家园,引导观众暂时抽离俗世纷扰,在高远优美的艺术之境中获得精神的栖息与净化。
《诗美成都》不仅记录了诗人的心路历程,更打开了成都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的想象空间,片中场景或将成为人们沉浸体验的打卡地。该片采用总导演张同道所谓的“轻纪录风格”,跳脱挥洒的水墨动画、灵动欢快的诗意场景,以现代视听语言的创新表达演绎古典诗词精神,为人文纪录片创作找到了新的表达可能。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