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不管啥时候,都要把地种好”——记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不管啥时候,都要把地种好”——记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7月22日,时值正午,记者在新落成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淙祥农事服务中心,久等徐淙祥不来,决定下地寻他。一出门,热浪扑面而来,远远地,老徐正蹲在地上查看大豆苗情。

  连日高温少雨,让老徐有些心神不宁。“部分大豆长势一般,不过好在都用上了自动喷灌设备和水肥一体机,肯定能追回来!”跛着腿走进屋里,他牛饮了几口水,身上的衬衣几乎湿透。

  老徐是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不久前,夏粮收获时,记者如往年一样,拨通了徐淙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欣喜又沙哑的声音——“今年一共打了160多万斤麦子,又高又稳保持住了,多谢你关心!”

  “关节炎好点没?”记者关心道。“谁管它,半辈子了,俺孙儿不让俺下地,俺照下,一天不下就不踏实。”老徐手一摆,透着一股子倔劲儿。

  当年高中毕业,算是“高材生”的“小徐”,选择“死磕”种田这条路,正是源于这股子倔劲儿。

  “俺当时在报纸上看到,发达国家小麦亩产能干到500公斤,俺们国家却连300公斤都干不到。人家粮多人少,俺们粮少人多,都在一个地球上,凭啥俺们不如人家?”赌着这口气,徐淙祥一头扎进田里,一干就是50来年。

  在他的感召和熏陶下,儿子徐健和孙子徐旭东先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跟着他成了地道的庄稼汉。

  要种出新名堂,“老把式”断然行不通。“俺们农村有句俗语叫‘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呐!”早在40多年前,老徐就率先搞起了对照试验,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等一系列高产新品种,并在黄淮地区广泛推广种植。

  “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远处钻”“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在太和县,老徐编的农技顺口溜,在农民中间几乎无人不知。”原太和县农委副主任徐功学随口背了几句,“像这样的顺口溜有120条,涵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大伙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老徐常跟俺们讲‘良种不良法,种了也白搭’。不试不知道,一试就是这个理儿!”种植户张坤采用老徐推广的小麦绿色栽培法,种出的小麦不仅籽粒饱满,产量也得以提升。

  眼下,老徐正在研究大豆宽行宽幅播种法,“豆地草多,有时候光长草不长豆子,运用这样的播种方法,机械除草更方便,也更通风透光。”研究推广良法,在老徐眼里就是个没头的事儿。

  “呼——”无人机升空,“这家伙飞一次能给500亩地喷药嘞!”北斗导航播种机、自动喷灌设备、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这两年,老徐上马了不少“新把式”,“拿灌溉来讲,使自动设备浇一亩地,也就花个块把钱电费,用‘良机’把各个环节成本降下来,农民种地才有钱赚!”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有钱赚,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22年老徐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现已有1000多户农户参与。“就是为了发挥‘大户带小户’的作用,将良种、良法、良机推广到千家万户。”老徐说。

  如今,这种“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模式已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老徐会种地,而且愿意分享增产丰收的方法。”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民张丙银眼里,徐淙祥就是随时可以请教的“庄稼医生”。“为啥信任他?跟着他种地真能挣钱嘛!”张丙银爽朗地说。

  “土地最诚实,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中国人的饭碗就该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以不管啥时候,都要把地种好。”老徐领着记者走在阡陌之间。一侧,将近一人高的玉米密密匝匝,沙沙作响;另一侧,大豆苗吸足了水分,随风摆动着。一切,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不管啥时候,都要把地种好”——记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7月20日,徐淙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察看玉米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10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