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江传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建设主体、内容、手段和机制等方方面面,而且涵盖的领域、环节繁多且彼此关联。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系统观念。
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涉及面广,不能仅靠某一个组织或某一个部门来完成,而是需要城市、村镇、单位、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一方面,破除实践中存在的各自为政、互不往来、活动重复、内容雷同等问题,促进不同组织、部门联合共建,共享优势资源,强化监督管理,更加有针对性、高效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制定负面清单等方式,形成良性的长效常态协作。另一方面,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尺。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人民群众由“被动参与”向“主动融入”转变。为此,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积极参与,推选和鼓励有意愿、有号召力的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决策和管理全过程,并注重发挥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的作用。同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和覆盖面。在此过程中,将线上线下的公众参与相结合,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交互性和体验感。
多维内容一体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都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位置,是精神之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凝聚社会共识、规范行为准则、提升文明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侧重于微观具体生活,凸显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不断向细微处延伸;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各方面具体内容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内容上需要进行一体化建设,继续深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内容内在联系的认识;强化顶层设计,政府统筹规划,在发展目标、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强大合力和整体格局。
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应综合运用教育、宣传、法律、行政以及村规民约等多种手段,坚持多管齐下,提升建设效果。具体而言,重视教育教化,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思想情况,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采用科学有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多维度、分类别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宣传引导,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完善舆情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注重信息观察、数据整合处理,注重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建立灵敏高效的工作网络和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突出法律作用,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就是典型案例。完善行政手段,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加大公共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增强全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村规民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提升道德水平,规范村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认识,增强其遵守和执行村规民约的自觉性;结合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的内容;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村规民约得到有效执行。
多重机制有机衔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包括协调机制、融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以贯通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调机制主要包括领导协调和资源调配等方面,前者保证机构设置、责任划分、工作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后者着力于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资源不足的状况,破解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融入机制包括融入基层党建,以党的建设工作为引领,融合基层党建阵地、平台、队伍,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融入社会治理,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以志愿服务、团体活动等形式有效对接基层群众,与群众建立亲密信赖关系,打造扎根基层的常驻队伍、群众身边的精神家园,从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激励机制包括政策激励,继续推动道德建设制度化,建立完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制度;物质激励,如通过发放奖金、改善工作条件等方式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精神激励,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多层次、多项目评选活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基层宣传先进典型,扩大和强化先进典型和品牌的示范效应,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