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曾经科幻片中的未来图景,不断进入人们视野。
高新科技接续“出圈”,为中国经济带来蓬勃活力。
新年伊始,DeepSeek R1发布即爆火,仅3个多月,DeepSeek App就收获超1.9亿月活用户量;在央视蛇年春晚舞台,宇树通用人形机器人扭起秧歌、舞动手绢,肢体灵巧、活动自如的它们带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新期待;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工业机械臂、垂直起降无人机、仿生智能手等“智”造新品集中亮相,展示绝活儿……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一系列亮眼指标彰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鸣枪起跑。从身高约1.8米的“天工Ultra”,到身高75厘米的“0306小巨人”,这条21公里的“科技跑道”凝聚着一个个研发团队的智慧。
“从跑赢赛事到跑通产业链,我们创新设计专业规则,探索人机协同机制,助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撬动人形机器人市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
机器人产业正乘势“起飞”,展现出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飙升35.5%,达6.9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跃升13.8%,达121.6万台。
人形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未来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今年以来,从DeepSeek大模型、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标注新的发展刻度——
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首个自主研制的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我国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顺利起浮,国内首制16000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
可喜成果背后,是创新投入的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这些创新成果和产业融合带动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1至5月份,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不只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在求新求变,步伐同样铿锵有力。
在江西共青城市,传统服装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化蝶变。走进一家服饰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5条吊挂生产线流畅运转,135个工位通过系统自动分配任务。
“之前采用老设备,一个组做8000单需要一个多月,现在只要20天左右。”公司生产负责人余稳感慨。
“过去是等客上门,现在是直播带货。”共青城羽绒服装产业发展中心内,主播李娜正对着镜头展示一款国风羽绒服。AI设计、产业大脑、选品批发等功能,让定制化服务成为现实。通过定制推出的国潮系列新品,单季线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各地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互联网+’‘AI+’‘数字+’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开新空间。”盛来运说。
在山东济南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支支生产过程全流程可追溯的药品从智慧药厂走向市场。在真核原液、抗肿瘤冻干制剂等车间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协同作业,全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
“为加快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我们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医药等重点行业遴选发布213个‘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463个消费品行业技改项目,推动数字化技术赋能消费品工业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
在电子信息、电力装备、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数字化转型也在加快推进。
曾经,检测传统海上风电海缆,需9个工作人员出海作业。如今,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海上风电自主探测平台,实现了无人出海作业,故障定位由过去20多天缩短至2天。
绿色产业提质增效
超700个机器人按部就班有序作业,200多道关键工序自动化率100%……在超70万平方米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数字技术赋能的生产线诠释着中国智造的新速度。在这里,每76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走下生产线。
在曾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吉林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12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里,机器人机械臂上下翻飞、协同作业,年产能可达15万辆……
5G、AI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新能源汽车生产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科技创新加速、全方位转型的新阶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指出,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不断加快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创新,持续布局新体系动力电池、新形态智能底盘及关键部件的技术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迭代、革新和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前沿研究成果竞相涌现。
4月,宁德时代发布三款动力电池产品,钠新电池首次将钠离子电池推向大规模量产,实现了零下40℃至零上70℃全温域适配,在电池性能上取得新突破。
华为发布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探索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表示,目前,城区智能辅助驾驶搭载量正在快速上升,预计今年将达394万辆,2027年将达1496万辆。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车销量占比达44.3%。
“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为代表的‘新三样’绿色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实在在让我们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盛来运表示。
(光明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