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论点摘编】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度应用。
赋能社会治理决策优化。海量的城市运行数据、社会民生数据、公共安全数据、网络舆情数据等,构成社会治理的“数字矿藏”。通过构建统一高效的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平台,汇聚整合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能够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复杂社会现象的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驱动的政策仿真和情景推演技术,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社会系统模型,模拟不同政策选项在不同条件下的实施效果。决策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识别出潜在风险点,减少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赋能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一是提升服务便捷度。在过去,公共服务流程存在程序复杂、材料烦琐、耗时较长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正在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智能审批”。二是实现服务个性化。人工智能通过对用户画像的精准分析和学习行为的深度理解,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内容和交互方式。三是拓展服务可及性。地理位置、身体状况、信息素养等因素,往往会影响部分人群获取优质公共服务。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打破这些壁垒,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赋能社会安全保障。在风险感知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够实现对各类社会风险的早期发现和态势研判,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在风险应对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预测性警务等,正在深刻变革安防模式。在风险处置方面,人工智能在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救援救助、灾后恢复等全流程中都能发挥关键作用。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快速恢复社会秩序,显著增强社会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系统韧性。
赋能基层治理创新。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治理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例如,“智慧社区”建设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感知社区内的人、事、物状态,实现对社区安全、环境卫生、设施运维的智能管理。通过建立社区数据中心,整合社区内各类信息资源,可以精准识别社区居民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再如,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基层网格化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并为构建政府、社会、居民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看到人工智能从各维度赋能社会治理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建立健全技术与制度双重保障机制。例如,防范警惕算法偏见与歧视风险,维护社会公平;建立算法审计制度,定期检查系统的决策公平性;建立算法偏见的申诉和纠正渠道,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不受技术因素的侵害;防范数据滥用与隐私泄露风险,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快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的责任,规范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方式;提升公民数据素养和维权意识;等等。
《红旗文稿》2025年第13期,陈家喜撰文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