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郁郁葱葱的大山间,来自海南农垦实验中学的500余名学生头顶烈日,向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跋涉。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传承红色精神。
清澈的万泉河畔,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中央芭蕾舞团携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回娘家”。洪常青扮演者武思明难掩激动:“我们将用精彩演出完成精神的寻根,坚持不懈地弘扬这片热土上的红色精神。”
海浪翻滚的临高角,船型烈士纪念碑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仔细凝望深红色石碑上的一个个名字。
…………
海南,不仅有迷人的热带海岛风光,更有数不胜数的红色资源、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近千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等红色文化资源散落全岛各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用好海南琼崖纵队纪念场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弘扬革命文化”。
海南牢记嘱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大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的投入力度,先后对海南解放公园、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进行升级改造,全力做好“红色+”文章,让红色资源在琼州大地“活”起来,“火”起来。
海南海口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学生们正在听琼崖革命故事。康登淋摄/光明图片
升级改造 红色资源焕发新活力
在海口主城区热闹的解放西路,穿过竹林拐进一条小巷,一座苍翠古树掩映着的白墙灰瓦民居映入眼帘。这里是竹林里131号——中共琼崖一大旧址所在地。
旧址前红旗飘扬,稚嫩童声铿锵有力:“我们要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坚持真理、严于律己的精神,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原来,这里正举行2025年海南省“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40多名学生与“五老”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之旅。
“改造后场地更宽敞了,来我们这搞党建活动的单位和游客越来越多。”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管理处主任陈鸿辉介绍。
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原为邱氏祖宅,1924年,邱宅主人邱秉衡将宅院提供给中共琼崖党组织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并以商人身份作为掩护,承担起联络、放哨等任务。
百年前,这座宅子对于当时的海口城区来说处于郊区,如今这一片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随着红色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参观场地狭小、展陈面积不足、周边环境杂乱等问题一度显现。
3月13日,中央芭蕾舞团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在位于琼海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启动海南驻场演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管理中心提供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擦亮海口“红色文化”品牌,让文物建筑接近其本来样貌,当地党委、政府对中共琼崖一大旧址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升级改造。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改造过程中把邱氏祖宅前的商业元素拆除,进一步拓宽旧址周边空间范围,以竹林、水塘营造当年中共琼崖一大会址的历史氛围。同时,通过打造叙事景观、市民红色阅读空间等,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精神。”陈鸿辉说。
为充实展陈,管理处还征集到琼崖纵队战士使用的钱包、医疗书,“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冯白驹使用过的私人印章、眼镜盒等文物展品。现在,“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组织的诞生地”已成为海口重要城市地标,成为人们重温红色记忆、感受激情岁月、弘扬革命文化的体验地。
类似这样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升级改造遍布海南全省。2022年,海南省委批准对琼崖革命纪念地统一升级改造,统一规划建设琼崖根据地相关纪念设施,建设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1个主馆,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南解放公园3个分馆,以及6个市县馆,打造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红色文化场馆。
走进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旗不倒”雕塑映入眼帘。往里走,只见终身名誉园长、80多岁的王学广身穿红军服,手拿一株“革命菜”,被参观者围在中间。
“‘革命菜’是当时革命先辈们用来充饥的一种野菜。当年冯白驹带领百余人在母瑞山进行反‘围剿’斗争,没有粮食、没有房屋、缺少衣服,坚持了8个多月。”观众听得入神,王学广讲得认真。
游客在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管理中心提供
“1961年我参加工作到这里。60多年来,我有幸见证了母瑞山从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小山村,蝶变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来参观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王学广说。
据统计,今年“七一”前后,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日均接待团队超30批次,单日最高接待量逾2000人次,较往年同期增长显著。
驻场演出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6月8日晚,伴随熟悉的《娘子军连歌》在海南省歌舞剧院激昂奏响,现场观众将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献给谢幕的演职员。
来自文昌的观众黄梁海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九次走进剧场看这部演出,演出看不够,越看越有力量。”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第四区(今琼海市阳江镇)正式成立,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创作出大量深受观众欢迎的艺术作品。其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在国内外演出4000余场,收获无数观众的掌声、赞誉和泪水。
数据来源: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海南省委宣传部
今年3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南开启首轮驻场演出,惠民票价低至98元。当晚,随着舞台大幕缓缓拉开,英姿飒爽的“娘子军”们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和整齐划一的舞姿,瞬间点燃全场热情。经典的射击舞、投弹舞、刺杀舞等高难度动作轮番上演,演员们精湛技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一下子把观众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演出好评如潮,观众纷纷表示,“这是一代人的回忆,代代流传的经典”“那激动人心的画面和振奋人心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首轮9场驻场演出平均上座率92.32%,许多场次上座率100%。
6月,《红色娘子军》开启第二轮驻场演出。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演出前,剧院大厅化身为“时光照相馆”,掀起怀旧打卡热潮。观众现场换装,手持道具,在特设场景中定格“红色瞬间”。老人郑重整理领章,年轻情侣并肩扛起“钢枪”,也有儿童戴上军帽稚气“敬礼”……
除剧场内的精彩演出,剧场外的沉浸式文旅活动同样热闹。海南省演艺集团联合海汽集团携手推出“红色娘子军号”环岛观光主题巴士,串联海口、琼海两地核心文旅资源,为市民游客开启“跟着红色娘子军游海南”的沉浸式主题旅程。
红色娘子军的革命事迹及其蕴涵的宝贵精神和红色基因,成为一些单位开展主题党日的生动教材。
这些单位组织党员参观红色娘子军主题展览,了解琼崖革命历史和海南本土文化,通过组织座谈讨论、分享心得,引导党员结合自身工作谈体会、话担当,深化对革命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
经过参观学习,海南联通团委书记、文昌市分公司副总经理郑丽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致敬革命先辈,重温红色故事,红色娘子军诠释的宝贵精神,激励着我们在5G网络建设及智慧海南项目中主动担当、岗位建功。”
创新方式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琼海市阳江镇中心学校礼堂内,学生们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置身于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场景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为国家、人民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五年级学生小符说。
这是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举行“人工智能+红色文化”课堂活动的一个场景。活动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精准还原历史场景,实现革命历史教育的沉浸式呈现,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触摸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说,“人工智能+红色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系列活动是学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工智能科技普及结合的具体举措,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弘扬革命文化。接下来,还会在琼海市部分中小学继续开展。
在海南,弘扬革命文化的探索实践不止于此。6月30日,由海南省演艺集团精心打造的《琼崖之光》在海南省文化馆三楼剧场上演。全剧分为六幕,串联起琼崖一大、红色娘子军建立、琼侨抗战、渡海战役等历史节点。观众在剧中跟随琼崖革命先驱杨善集、王文明等的脚步,见证琼崖学子在五四运动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热血抗争;在椰子寨武装暴动现场感受“孤岛红旗不倒”的坚定信念;在红色娘子军英勇而壮烈的故事中体悟巾帼力量……
“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海口琼山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党员志愿者黄夏璐感慨。
同时,为让革命文化、红色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海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还举办集体备课会。备课会现场,思政课教师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创新载体、拓展形式,把红色故事讲好、讲鲜活,传递直抵人心的温度和力量。
万宁市万城小学教师李峰通过讲述“海南岛战役中的群众支前故事”,引领学生在情境互动中体悟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情厚谊;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教师何和国展示琼崖革命历史书信,引导学生“破译”信纸背后蕴藏的精神密码,通过将书信内容改编为剧本的方式,情景再现那段光辉岁月……
不仅仅在线下,海南全省万余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还通过线上同步参与备课会,以一体化育人理念、协同化教研模式和多维化教学情境,推动红色故事从历史深处“走”进教案、从教材“跃”入课堂……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