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书写故乡的风情和肌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书写故乡的风情和肌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0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古耜(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

  矗立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以特有的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滋养了作家朱法元的血肉之躯,同时也培育了他的情感之维和精神之源,进而成为其生命中历久弥新、无法释怀的一种情结。在岁月的长旅中,作者不曾弱化对故乡的那份思念与牵挂,反而随着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丰富,他愈发意识到家山的真髓与乡愁的重量。于是,一种念兹在兹、挥之不去的内在冲动,促使他一次次精神还乡,陆续创作出版了几部关于幕阜山脉的作品。他的散文集《山居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将以往的追求推进到一个愈发深广亦更见幽微的境地,从而使“幕阜叙事”有了整体性甚至集大成的意味。

  幕阜山脉绵延160公里,有着奇崛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作者首先聚焦作为幕阜山之一隅的黄龙山,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老吉一家及其亲朋好友,包括一些有为青年,为改变山乡面貌和自身生存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接下来,作者将笔触向时光的纵深处延伸,其绵密、从容的叙事或在记忆中打捞往事,或自史料里搜寻逸闻,从而将幕阜山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一系列形象和事迹推向前台:黄庭坚的先祖黄赡曾经担任这里的县令,卸任后在这里安家落户,弘扬儒家文化;活跃于民间的“春林班”“余家班”,竭诚为山民表演宁河戏,一纸“永年”合同由清代被沿用到现代,把国人看重的“诚信”二字诠释得掷地有声;还有山里人“迎客三旦”的待人之道;宁可少赚钱也要“对得起良心”的生意经;劳动妇女独立、勤勉的生活态度;“蓝豹抢险队”自愿、公益和不避艰险的助人精神……所有这些,构成幕阜山人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精神文化承传,同时也展现了这种承传的历史沿革与时代新变,从而完成有关幕阜山的深层解读。

  在悉心发掘幕阜山内在精神的同时,对于其可以直观的风姿气貌,《山居图》亦进行了巧妙点染和生动勾勒。作者善于激活风景自然。幕阜山间风光奇异、气象万千,这是自然的魅力。作者抓住不同时段各有特点的风物景观,或浓墨重彩,或移步换形,努力绘制百态千姿、形神俱在的大自然画卷。一时间,山石巍峨,溪水流潺,月光浮动,万籁合鸣,整座大山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辽阔的空间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一方人身上又每每体现着这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活习俗与文化情趣。作者敏锐地抓住这种联系,关注融入山里人日常生活的“把酒”“讲古”“茶味”“戏韵”“压茶盘”,以及“月下讲摆”“荷塘说藕”等一系列风俗性场景,借此由民俗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强化幕阜山的韵味与个性。为家山立传,方言口语既是原生态,更是增色剂。作者将方言口语有选择但又很自然地融入人物语言乃至叙述语言,从而丰富了作品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是深切的。不过,这样一些肯定性的情感并没有导致作家观察生活的单向度和判断事物的绝对化,他在热情赞许故乡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同时,客观严肃地指出这一进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他在“美丽”中体悟到的并非浅层的“愁绪”,而是一种深沉之“忧”。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谱系中,“忧”是以仁爱之心观照世间的生命姿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伦理的审美转化。这种因挚爱而生的忧思,彰显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命脉的守护意识与对精神家园的建构情怀。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