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六场敦煌艺术展在北京次第绽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六场敦煌艺术展在北京次第绽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0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看展记】

  作者:吴比(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2025年上半年,六场涉及莫高窟的展览如宝相花般在北京次第绽放。莫高窟中的那些佛和菩萨们似乎经历了一场现代版的“三矾九染”,在游人的热切凝视中焕发出新的神采。敦煌不再是尘封大漠的冰冷符号,而是化作流动的艺术长河,在精心设计的展陈空间里,在娓娓道来的文化叙事中,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间,延续着跨越千年的艺术心跳,等待着被感知、被热爱、被传递。

六场敦煌艺术展在北京次第绽放

观众在“天宫灵境——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展览”现场观展 作者供图

  走进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的“绘塑重光”板块尤为引人驻足。这里展出的大量壁画摹本均出自名家:吴作人、周令钊、常沙娜、靳尚谊……经过数十年岁月沉淀,许多摹本也成了珍贵文物。例如,常沙娜1946年“整理临摹”的《观无量寿经变》,完整呈现了唐人想象中的极乐世界的辉煌。佛陀、菩萨、飞天、化生等人物共计百余,繁而不乱地穿插在琼楼玉宇和七宝莲池中。如此一幅8平方米多的工笔巨制,实在难以想象出自一位15岁少女之手。彼时,常沙娜正随其父常书鸿驻扎敦煌,千年丹青悄然化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底色。不知道她若干年后将唐代纹样融入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的设计时,可曾想起在窟内临摹壁画的那个下午。

  所谓“整理临摹”是指对壁画进行适当复原,因此常沙娜笔下的人物是正常肤色。展厅内还展出了许多“现状临摹”和“复原临摹”的作品,前者如董希文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纸本彩墨忠实再现了原作因氧化而显得阴郁的色调,散发着强烈的悲壮气氛;后者如段文杰的《降魔变》,其还原了北魏壁画初成时的暖色,极富民族形式的趣味性。董段二先生都是民国时受张大千的敦煌壁画摹本的激励,憋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劲儿奔赴敦煌的,后来也都成为一代宗师。雏凤清于老凤声,今日在这些作品前注目的某位小孩,会不会也被其魅力点燃艺术梦想的火种呢?

  相较于摹本,笔者更喜欢的是一幅“二创”,即潘絜兹的《石窟艺术的创作者》。它展示了唐代节度使在洞窟内视察工匠绘制壁画的场景,尺幅不大却构建了一个四重幻境的视觉迷宫:作者让二维的壁画世界作为虚拟的“实体”在画中三维的洞窟空间中再现,此为一重;画中洞窟和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它们作为素材都是因为作者的艺术而非宗教目的出现的,在其谱系上可谓破天荒,此为二重;作者受20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的影响,通过文物而非陈陈相因的粉本复原了画中人物形象,而这些画中人正观赏或绘制将其“复活”的壁画,形成极具张力的互文,此为三重;作者描绘人物时继承了具有强烈形式感和装饰性的传统工笔技法,使其与画中壁画的界限并不迥然,西画技术只极克制地用在了大背景的空间透视和器物的些许阴影中,此为四重。细细咂摸这个戏剧性的场景,很有点《是一是二图》或《重屏会棋图》的玄妙,朴素而回味无穷。

六场敦煌艺术展在北京次第绽放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敦煌莫高窟158窟的复制窟 作者供图

  如果说“墨韵文脉”着眼于艺术品的独立审美,那北京展览馆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则通过9座复制窟和近300件展品让观众体验到了石窟艺术最本质的生态,即原始空间、宗教仪轨和观者身体的整体性关系。正如巫鸿在《空间的敦煌》中所描述的,观众使自己的身体成为丈量艺术的尺度后,窟内空间便慢慢随着其瞳孔流动,最终实现了从物理到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无需任何历史或艺术的知识,只要置身窟内,感受一下古代朝圣的具身性,你就会发现美切切实实地充盈在这里。这种审美体验得益于日益成熟的3D打印与微喷技术。与二三十年前个别旅游景区比例失真的“山寨石窟”相比,这些精度极高的复制窟可谓以假乱真,我甚至觉得综合体验因不受光线和时长的限制已胜过真窟。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已将复制窟的展览模式探索得非常成熟,多次将莫高窟“搬”到外地。故宫博物院和民生美术馆珠玉在前,但这一次的规模更大。最近北京展览馆还推出了夜场,并搭配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追求可玩性的朋友不妨一来。

  与以上较全面地展示敦煌的“大展”不同,中国工艺美术馆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聚焦于服饰。古代画师发挥了概括提炼的能力,将芸芸众生的服饰信息封存进笔触之中;当代设计师又钩沉索隐,将壁画里的密码重新解码。几十件从二维平面复原而来的三维服饰如千年古莲子般重新盛开,让观众得以真切感受古代服饰的形制之美与工艺之精。此外,许多设计师还进一步探索敦煌元素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之道。他们或采用缂丝、苗绣等非遗工艺延续传统,或运用立体剪裁、数码印花等现代技术开拓创新,创作出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服饰艺术品。“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传统与现代共同编织了敦煌艺术的当代阐释网络,为全球化时代如何激活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样本。

  这种通过复刻与重构展开的莫高窟的未来性,在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南池子美术馆的“诸相非相——敦煌经变当代艺术展”与清华艺术博物馆的“谢晓泽新作展——历史的琥珀:敦煌藏经洞再想象”,便分别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敦煌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诸相非相”邀请20位艺术家,以绘画、雕塑和影像等媒介解构传统,将佛教的“空性”与“幻相”投射至当代生活中。比如,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影窟: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借助数字特效与戏剧性的光影还原了莫高窟“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经典壁画。当AI生成的无数佛像刹那涌现时,观众也就参与了“经变”的生成过程。谢晓泽的个人展则以藏经洞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个“时间胶囊”承载的文化的断裂与转译。其中,“历史的琥珀”系列先将藏经洞等比缩小为模具,然后用五颜六色的树脂一个个浇筑出来,将空间之虚转为物质之实。这些封印着古文字、丝绸、麻布和纸屑的装置犹如唐代的盝顶宝函,当内部的灯将其映照得玲珑剔透时,那流光中若隐若现的“文化地层”或许便是对“芥子须弥”的最好注脚。

  铺陈敷衍的汉大赋富丽堂皇,但清新活泼的曲子词也有其“小而美”的魅力。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延河文化艺术馆的“天宫灵境——敦煌壁画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展览”是六个展览里体量最小的一个,却充分展示了独属于理工人的浪漫。这个展览创造性地采用“图像还原·结构解析·沉浸体验”三位一体的策展理念,构建了一个多感官沉浸的场域。其中北理工师生联手打造的“莫高筑梦”体验区可谓点睛之笔:它采用的MR(混合现实)技术突破了常见的座椅式VR项目的局限,观众戴上特制眼镜后,周围即刻幻化为可行走探索的莫高窟的虚拟实境。同时,手势识别技术让观众无需动作捕捉手柄便可徒手“抓取”油灯、“组装”斗拱,“研磨”颜料和“撞响”梵钟。这种“所见即所触”的自然交互方式不仅让敦煌艺术触手可及,更让观众在虚实交融的体验中直观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颇有种“让未来现在就来”的感觉。

  从传统摹本到数字复原,从服饰再现到经变重构,这六个展览的每片花瓣都承载了融汇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密码。多元的展示方式既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让敦煌艺术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真正的传统绝非静止的标本,而是永远生长的生命。就像不同文化共同浇灌出的宝相花历经千年依然绽放,敦煌艺术也必将在创新中永葆生机,继续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散馥宣芬。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