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杜志雄,王宾(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初颁布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提出,统筹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村庄干净整洁、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最普惠的生态优势,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以鲜明的生态导向和系统的治理观念,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修复和乡村风貌重塑,努力形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农村生态环境实现“蝶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站在新的起点上,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聚焦“三大坚持”原则,促进美丽乡村与乡村生态振兴深度融合。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为谁而建”的问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首要回答清楚“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这一根本性命题。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最强大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符合农民行为习惯的有效参与机制。始终把农民满意度作为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尺,赋予农民更多自主权,确保农民意愿得到充分表达,以提升其在规划、决策、建设和监督等全流程参与度,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创新工作方式,健全环境共治机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是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共同体,通过制度设计激活多元动能,利用宣传栏、文化活动、微信群、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探索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的良性互动方案,化解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
同时,要时刻警惕乡村建设偏差。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防止资本过度介入导致乡村建设偏离服务农民的初心,真正做到“建设为了农民、建设依靠农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建设成效由农民评判”。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解决“怎样建设”的问题。我国农村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传统各异,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丽乡村建设“万能模板”。面对现阶段存在的乡村“千村一面”“城市化面孔”等难题,亟待精准把脉村庄“个性”,制定贴合实际的“良方”。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因地制宜编制建设方案。根据不同乡村的发展基础,明确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要全力保障市场机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力量,依靠市场手段有序高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产业、资金等流向乡村,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积极探索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激活生态价值。探索绿色金融支持路径,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信贷产品,探索区域性生态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
三是坚持谋划在先,关注“可持续建设”的问题。我国乡村建设已有百年历史,可持续的美丽乡村从来都不折腾、不搞“一阵风”。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重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补短板提质量。加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消除后顾之忧。
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督。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系统性破解传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看不见”“管不住”困局,实现从碎片化整治向系统化治理转变,确保农村生态环境长治长效、长治久清。
同时,要挖掘农村生态文化,注重培育文明乡风。保护好传承好乡村优秀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打造“各美其美”乡村品牌的关键。要深入挖掘乡村传统生态智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保护成为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