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产城融合推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产城融合推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1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令小雄(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亭青年教授)

  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格局中,西部新区则依托广阔腹地与战略纵深,在城市转型进程中承载着多重功能集成的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西部国家级新区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将城市空间、产业体系与民生福祉有机融合,积极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努力实现制度优势、区位潜能与发展动能的协同激发,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西部样本。

  以产城融合推动“人民城市”范式跃迁,重塑城市发展新逻辑。传统城市建设易陷入产业与居住空间割裂、功能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产业孤岛”“睡城蔓延”等城市病呈结构性扩散态势。“产、城、人”深度融合构建的产城融合逻辑,不仅统筹产业与生活功能、公共服务,也注重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提升。这一逻辑从要素拼接转向系统耦合,从速度追求转向质量提升,从空间扩张转向功能重构。在实践中,产城融合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也完善基础设施、激发要素协同,将空间形态与治理模式深度融合,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进向“人民城市”范式的跃迁。

  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支撑,提升城市运行效能。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国家级新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提升城市系统韧性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变量。西部国家级新区凭借“先行先试”定位推进扁平化治理,并通过统一审批平台、流程再造与服务前置,推动政府由“管理者”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此类制度安排不仅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还通过释放制度红利增强企业信心。在数字治理、跨域协同与资源整合等关键领域,治理结构与响应能力持续优化,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有序转化。

  以产业链现代化夯实物质基础,以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底线。高质量发展须以产业链现代化为支撑,以绿色转型为前提。应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构建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绿色制造、未来科技等关键产业布局,进而推动科技要素与空间资源耦合,增强区域产业体系在价值链中的集聚辐射与主导能力。面对生态脆弱性,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修复、碳中和与绿色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通过建设绿色产业园区、绿色金融及碳资产管理体系,将绿色价值系统性嵌入政策与制度设计全过程,使“绿水青山”真正构成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素。

  以开放共享彰显人本价值,构建协同共治的人民城市格局。人民城市旨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部国家级新区在产城融合中坚持公共服务优先策略,科学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资源,推动职住功能耦合与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全面提升民生保障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同时,通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拓展共同富裕实现渠道。在文化与治理层面,注重历史文脉保护与文化空间再造,强化城市精神塑造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以数字赋能智慧治理,搭建多中心、多层级、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市民获得感与治理回应效率。在多元共治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统一逻辑下,城市不仅是经济功能体,更是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价值逻辑与制度表达。

  在未来发展中,国家级新区建设应持续深化产城一体协同,通过机制改革与制度优化,推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逻辑不断向制度体系和治理实践深层拓展,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由空间集聚向功能整合、由物理扩张向价值跃升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系统中的空间化表达与制度化承载,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高质量发展图景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05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