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一线讲述】
井水之处闻弦歌
讲述人:浙江省宁波市文化特派员 杜海君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戎美容采访整理
2024年4月,浙江全省启动了文化特派员制度。两个月后,我有幸成为宁波首批156位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中的一员,带着市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多年工作的经验,进驻了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
十七房村历史底蕴深厚。它形成于南宋时期,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有着丰富的商帮文化和民俗文化。但和许多乡村一样,这里也面临着“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的挑战。文化振兴从哪入手?我琢磨着,得先“种”,就是把城市的优质文艺资源引进来,结合本地特色“种”下去。
依托宁波“文艺两新”联盟99家艺术机构的资源,在澥浦镇的支持下,我们在十七房村的澥浦农民画文创中心挂牌成立了宁波“文艺两新”艺术创作实践站,组织联盟里的老师赴浙江音乐学院“取经”,同时邀请市文联专家驻村采风,汲取创作养分。立足该村的历史人文背景,我们创排了儿童话剧《古村乡情代代传》。
首演那天,看着小演员们在舞台上演绎祖先闯荡上海滩的故事,台下不少老者红了眼眶,竖起拇指念叨:“阿拉村的根,娃们‘接住’喽!”
不只是我,很多文化特派员都发现,带着本土温度的文化作品会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可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特派员创作出大批有根、有魂的艺术作品,我们发现了同一种局限——这些作品只能在自己村社范围内流传,缺少更广阔的舞台。
就在这时,宁波市推出了贯穿全年的“星耀四明”文化特派员公益展演活动。
这阵东风来得太及时了!作为参与者,我亲眼见证了这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创新实践,如何点燃四明大地,也让我们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现在的全市特派员联动,资源调度十分灵活。拿我来说吧,我的服务半径从十七房村拓展到四明全域。宁海大郑村的田间、余姚陆埠南雷村的文化礼堂、象山的露营地等,都成了我的舞台。文化特派员之间“走亲”,不仅让大家拧成一股绳,也为文化盛宴增添了丰富内涵。
我们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百姓成为“民星”主角,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打破固有的文化展演模式,舞台形式之“轻”令人耳目一新。没有豪华音响,无需专业灯光,一车拉走全部家当,却让文化像清风般吹进公园绿地、码头河埠、田间地头等多样场景。据我所知,从今年3月到6月,全市参与展演人数已超6000人次、群众文艺团队超450支。充分证明了群众喜欢的、参与的、支持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可以肯定地说,在文化特派员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只要用心浇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文化盛景,必将在甬城更多的乡村徐徐呈现。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