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杨雪丹
一年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条7.8公里的“古都脊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年来,北京市扎实推进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断提升遗产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织就一张由制度、技术与公众参与组成的守护网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贡献了中国智慧。
历史风貌全面彰显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正式发布的《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从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等五个方面明确45项重点任务,以达到北京中轴线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北京老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的目标。
“这一年来我感受到中轴线环境越来越优美宜人,越来越适合我们沿线漫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亦农的父母就住在永定门外,每次探望父母她都要跨越整个中轴线,这成为她观察北京中轴线变化的契机。
随着腾退、修缮、改造,一处处古建民居得以重塑风貌,既改善了民生,又保留了历史肌理。
许多常来先农坛的居民,明显感觉近些年先农坛“变大了”。这是因为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庆成宫先后对游客开放。今夏,西城区天桥地区的育才学校新址业已竣工。随着该校完全腾退,先农坛内坛的历史格局将进一步恢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先农坛,馆长薛俭表示,申遗成功一年来,他明显感觉更忙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前,我们的年观众量是10多万,现在达到了百万级”。
走进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只见一块占据了一整面墙壁的蓝色电子大屏上,“预警情况”“本体病害”“保护工程”等模块数据正实时更新。
这不只是监控,更是北京中轴线的“数字生命档案”。“我们建设了集数据采集、监测评估、预警跟踪、审批核准、保护修缮为一体的遗产监测平台。”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介绍。17类69项监测指标,为北京中轴线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从缓冲区的人口密度和车流量,各遗产点的微环境,到古建地基是否沉降、梁架结构是否发生位移等均被遗产监测平台的“天眼”密切关注着。
科技发展,也为全民参与守护文化遗产大开方便之门。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活动”鼓励公众利用“云上中轴”小程序,深度参与北京中轴线遗产的巡查与监测工作。28000多名“数字打更人”、超过106万名公众参与其中,在北京中轴线开启了一场“全民守护”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有8万多条巡检数据、16万张巡检照片上传到监测平台。
文化活力充分激发
7月27日,人们在北京钟鼓楼广场上踢毽子。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踢毽子、跳舞、打太极,遛娃、下棋、耍彩绸……这是钟鼓楼广场的日常。古老建筑不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化作人间烟火的鲜活注脚。
要想真正激发北京中轴线的生命力,就要让其融入百姓生活。2024年底,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5条具体举措。
“大家知道吗?这里的‘一亩三分地’,曾是明清皇帝亲耕的象征……”周末的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里,14岁的志愿讲解员杨自若正向游客讲述先农坛的前世今生。
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热忱,为北京中轴线保护注入了活力。14岁的杨自若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三学生,早在2021年,她就发起成立了“纵横少年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团队成员在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点开展讲解等志愿服务,如今团队已有近100名中小学生成员。“我们的讲解名额,经常一上线就秒光。”杨自若自豪地说。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教育科科长孙琳介绍,申遗成功以来,有近千名首都大中小学生,通过参加口述历史计划、文物普查等志愿服务,以及通识性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参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
从国际专家及有关国家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共同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开展对话交流,到北京中轴线主题展览分别亮相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和法国巴黎、希腊雅典等城市文化中心,再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数字技术服务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边会暨北京中轴线论坛,在文明交流中,全世界看到了“古都脊梁”的魅力。“要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北京中轴线以及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审美理念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勃说。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北京中轴线保护发展的新起点。这条七百多岁的中轴线不是凝固的文化遗产,而是与当代生活共生共荣的文化生命体。她正以更青春的姿态,奔向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