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抗战老兵印余生:以“卖烧饼”为掩护,穿梭于日伪据点之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抗战老兵印余生:以“卖烧饼”为掩护,穿梭于日伪据点之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3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郭冬明 徐子怡

  “卖烧饼了,又脆又香的黄桥烧饼!我当时就以‘卖烧饼’为掩护,绕着日军的碉堡来回叫卖,通过观察获取情报……”仲夏时节,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会议厅内,9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印余生手持拐杖,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为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

抗战老兵印余生:以“卖烧饼”为掩护,穿梭于日伪据点之间

  印余生1931年出生于江苏靖江贫苦农家,1938年,他所在的村庄被日本鬼子扫荡。“日军一进来就开始杀人,我两个姐姐就是在逃避追击中掉进河里淹死了。”血海深仇让年幼的印余生早早立下抗日决心,1943年新四军东进支队来到靖江,12岁的印余生主动找到从事革命的姑父:“我要打鬼子!为我姐姐报仇!”

  “当时苏北的城镇,公路上每隔三到五公里就有一个日军的碉堡,日本人就站在楼上,观察中国老百姓活动。”新四军为掌握敌军动态,在黄桥开了一家烧饼店,因为年纪小,组织安排印余生去卖烧饼,“那不仅是在卖烧饼,而且是通过卖烧饼观察碉堡有多少枪支、有多少日本鬼子,周围有没有壕沟。”印余生说。

  靖江斜桥镇的日军碉堡是印余生最常“光顾”的据点。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从容淡定,从离敌军据点一两百米远的地方叫卖到后来的三四十米处叫卖……一声声叫卖中,年仅12岁的印余生以“卖烧饼”为掩护,穿梭于日伪据点之间,用超乎年龄的机智与勇气,成为新四军最年轻的“地下侦察员”。

  一次,印余生像往常一样在碉堡附近叫卖,日寇突然冲过来将刺刀架在他脖子上,说他是探子。印余生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四处张望,日寇无计可施、生气地用刺刀挑翻烧饼篮,并用枪托将他打晕,“说不怕是假的,但那时候我不怕死,就怕抓不到鬼子。”这段经历令印余生至今难忘。

  此后,印余生一边卖烧饼,一边打探每个日军碉堡的敌情,“我将人数和碉堡准确地理位置等情况画在薄纸上,卷成纸条放到烧饼里,借售卖烧饼的机会出城,送至城外情报站报告给新四军。”从此,他的“烧饼篮”成了传递情报的秘密武器。就这样,两三年间,印余生累计传递情报40余次,协助新四军拔除5处据点。

  1944年冬,新四军准备攻打碉堡,印余生便负责带部队靠近岗哨,里应外合。新四军冲进去干掉敌人后开始放炸药、炸碉堡,小小的印余生也跟在后面甩手榴弹。“作为革命军人就要勇于与敌人斗争。”印老的语气无比坚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有着丰富的侦察经验,印余生成为一名侦察兵,参加大小战役10多次,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随后又被选入人民空军,成为预备飞行员。从陆军到空军,从侦察兵到空军作战参谋,印余生始终奋战在一线。

  1992年印余生光荣离休后,经常利用新生开学、新兵入伍等契机,深入学校、企事业单位讲述抗战故事,每次参加活动,他都会穿上新四军军装,精神焕发。老人常说:“烧饼里藏的不只是情报,更是中国人宁死不屈的骨气!”这份跨越八十余载的抗战记忆,持续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走来,鲐背之年的印余生依然壮心不已。他说,自己曾是一个讨饭的穷孩子,在党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只要还有精力,就要继续为弘扬红色精神发光发热,为党和人民付出一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3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