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3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鸣镝】

  作者: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

  50年前,在冷战严重对峙的国际背景下,中欧老一辈领导人审时度势,以非凡的战略远见和政治魄力作出双方建交的历史性决定。这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经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持续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增进中欧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中欧快航”直达航线首航货轮停靠在德国威廉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发

  值此建交5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7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欧领导人应再次展现远见和担当,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抉择,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建交50年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建立。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欧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还建立了战略、经贸、数字、环境与气候、人文五大高级别对话和70多个对话机制,为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元首外交作用凸显,习近平主席多次同欧方领导人深入交流,就中欧关系发展及重大国际问题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对增进彼此战略互信,把牢双边关系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当前,中欧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众多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开展大规模投资,深度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欧盟,积极在欧洲开展投资和建设活动,双方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中欧年度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相互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已完成第二批地标产品清单公示,双方越来越多的优质产品进入对方市场,走进百姓家庭。

  中国的机电产品、纺织品、日化用品等商品大量出口至欧盟市场,助力欧盟绿色和数字化发展,满足欧盟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欧盟的汽车、机械等产品则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为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双方在环境、气候变化、财政、金融、交通、海关、水利、新闻出版、卫生、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也稳步推进。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成为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

  中欧人文交流密切,双方共同举办中欧文化年、旅游年,文化艺术展览、音乐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多彩。孔子学院在欧盟蓬勃发展,中国京剧、武术、书法等传统文化受到欧洲民众欢迎。欧洲语言文化、交响乐、芭蕾舞、油画等艺术也拥有大量中国爱好者。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已惠及20多个欧盟成员国,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走进彼此民众视野,在双方人民之间架起心与心的沟通桥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中欧友好的民意基础,为中欧关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欧关系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节点

  当前,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全球治理赤字不断上升,地区冲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霸凌严重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关键十字路口。特别是近年来,大国博弈加剧,欧洲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深刻调整,中欧关系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节点。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双方建立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更具战略意义,加强合作的时代价值愈发彰显。中欧深化合作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诸多复杂挑战。

  回顾历史,中欧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即使历史、文化、制度不同,只要双方尊重彼此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双方就可以在相互学习借鉴和开放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互利共赢、相互成就。中欧如今已成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双方关系的定位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合作是主基调和压舱石。尽管世界变乱交织,但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机遇远大于风险这一基本事实没有变化,中欧都支持多边主义、都支持开放合作这一追求没有变化。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四分之一,只要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不会形成;只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就不会发生根本逆转。携手合作是中欧关系前行发展的历史正道。

  面对乱象频生的国际形势,尽管有人试图唱衰甚至抹黑中欧关系,把经贸问题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抱持对华偏见不放,把自己包裹在虚假信息的茧房中,但时代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中欧关系不会停滞,更不会倒退。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从不策划战争,也不参与冲突,更不搞什么地缘争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稳定力量、最可预期的确定因素。在全球经济发展复苏上,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还在不断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国际和地区争端上,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反对单边制裁,坚守不干涉内政原则,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的正当权益。

  如果中欧持续扩大贸易和投资往来,就能形成强大经济发展合力,增强双方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更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如果中欧携手坚持自由贸易、多边主义,更加紧密地开展经贸合作,就能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供链稳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如果中欧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就能培育更多新的合作增长点,推动双方合作取得更多积极成果。

  开辟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

  以史为鉴,才能更好走向未来。过去半个世纪,中欧关系总体稳健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各领域合作富有成效,书写了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开放合作的成功案例。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也是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努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欧关系关乎全球繁荣稳定,双方唯有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前途命运出发,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进一步凝聚伙伴关系定位共识、筑牢双边务实合作基石、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勇担世界和平发展重任,方能共同开辟中欧关系下一个更加坚韧自主、更加成熟稳定、更加目光远大的50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中欧历史文化、道路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障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向前发展。中欧分处亚欧大陆两端,彼此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中欧双方要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保持战略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多变,中欧越要坚持伙伴关系定位,深化战略沟通,增进理解互信,牢固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

  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历史和现实证明,相互依赖不是风险,“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应该也完全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为中欧合作创造新机遇。欧盟应以更加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中国发展,将中国发展强大视为机遇,而不是“风险”,更不是“威胁”。要深化绿色和数字伙伴关系,促进相互投资合作,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克制使用限制性经贸工具,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经贸分歧摩擦,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展现中欧务实合作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中欧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和受益者,要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要支持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国际公平正义,坚定做世界的稳定性、确定性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3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