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民间乐社成为乡村文化使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民间乐社成为乡村文化使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3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守望家园】

  作者:陈辉(浙江省台州学院地方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

  以艺术的手段配合乡村建设,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从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艺术乡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当下,乡村礼俗仪式空间应用场景不断减少,民间礼俗音乐从“仪式化传承”过渡到“去仪式化发展”阶段:原本依附于婚丧嫁娶、庙会祭祀等礼俗仪式场域的传统乐种,逐渐走上了“由俗入雅”的艺术化发展之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浙东锣鼓等民间传统乐种,已不再依附于礼俗仪式场域,而以舞台表演的形式独立存在,这对于民间乐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民间乐社成为乡村文化使者

温岭长屿硐天民乐团为游客演奏 作者供图

  在蝶变中求生存

  在充满活力的江南地区,文化决策部门和民间文艺团体已率先思索“艺术何为,乡村何需,农民何求”这一时代命题,发挥民间乐社在“艺术乡建”中的文化赋能作用,使之在节庆、旅游、休闲、娱乐活动中大显身手,满足文化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精神需求,让民间乐社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言人”。浙江省自2016年推出的“国乐乡村”建设活动,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间文艺团体的积极响应,乡村民间乐社纷纷重新组织起来,丰富了民间文艺活动,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

  民乐、民歌是乡村文化的无形资产,也是乡村旅游的活广告,具有丰富乡土文化内涵的民间音乐,一旦成为乡村独特的声音景观和文化标识,必将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江南古镇有不少闲置的古戏台,这是民间乐社得天独厚的展演平台。如江南古镇周庄,游客在欣赏水乡风情的同时,还可以在古戏台聆听优美典雅的江南丝竹,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质与审美内涵。

  旅游景区还可以着力打造乡村民俗文化的声音景观,让游客在休闲度假时欣赏民间音乐,感受乡土风情。国家4A级景区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长屿村,是自南北朝以来人工采石遗留下来的景观,由28个硐群、1314个形态各异的硐窟组成,其中以岩洞音乐厅和石文化博物馆最具特色。岩洞音乐厅有一个长期驻演的民间乐队,每天为游客表演轻松愉悦的民乐节目,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随着岩洞音乐厅影响力的扩大,国内外专业乐团也来这里演出,提高了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在生存中谋发展

  民间乐社建设应利用地方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当地民间音乐资源,在原有班社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使其焕发新生。

  “二月二灯会”是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一带的传统节日。灯会期间,宁溪古镇家家户户挂彩灯,各宅集资组织迎灯、演戏、舞龙、舞狮、迎神等活动。《作铜锣》是“二月二灯会”的必奏曲目,用于迎灯队伍的开道与行进步伐的节奏控制。乐曲古朴庄重,细吹慢打,重复却不单调。《作铜锣》源自南宋,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曾一度沉寂无声。20世纪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生在黄岩宁溪采风,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将它恢复原貌。“二月二灯会”活动结束后,铜锣会乐队还沿街边行进边演奏《作铜锣》,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缓缓地流过街头。人们在观赏山村夜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古曲的音韵流转。

  近年,台州民乐团对宁溪“二月二灯会”和民间音乐《作铜锣》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艺术创新。2024年,该团委约作曲家周成龙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组曲《宋韵台州》亮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会以器乐演奏和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台州民俗等传统文化。该团在发展壮大、扩大影响的同时,不忘反哺乡村,每年为民俗节庆、乡村旅游、非遗展示、文艺下乡等活动演出50余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寻提升

  民间乐社的发展,需要在展示中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当下,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展示已不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台州市仙居县风光秀丽,有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有丰富的民歌资源,曾举办过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仙居县民歌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由一群热爱仙居山歌的民间歌手组成。艺术团成立以来,每年组织各种非遗展演和文旅宣传活动60多场,先后十五次参加台州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台州市春晚”。民歌艺术团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加工改编,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以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和情景表演,将仙居山民的劳动场景、爱情故事、民俗风情呈现于舞台,成为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艺术乡建”背景下,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共同志趣、共同追求的人,组成民间音乐团体,活跃在乡村的舞台,成为乡村文化的使者。作为“艺术乡建”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建的民间乐社,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提升乡村文化品质,重塑乡村人文环境,日渐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有效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3日 1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