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教师与AI同听一堂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教师与AI同听一堂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5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探索】

  作者:杨艳艳(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在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的信息科技课堂上,一名教师正在围绕“图像识别”主题介绍机器学习的工作原理。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体验活动,小组探讨热烈而有趣。同学科的几位教师手中拿着观课量表,认真记录着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时,还有一位“AI观课员”在云端悄悄地记录着这节课的课堂、教师、学生相关的微观数据。

  本次教研的观察点,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重点关注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活动的实施情况、学习活动开展中提问的有效性等。

  同伴教师的观课量表数据显示,学生体验机器学习的过程很热闹,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但是体验之后,很多学生对于机器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描述并不到位。教师提问之后,不少学生的回答不充分,多数由教师代为表达,还有很多次是教师自问自答。

  AI课堂分析报告的课堂活动时长分布数据显示,本堂课,教师讲授时间接近29分钟,师生互动时间2分钟,个人任务2分钟,小组活动6分钟。生成的学习目标描述中没有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表述,这一目标并没有达成。根据报告中提炼总结的主要学习活动,对比备课时的教学设计,设计的学习活动基本落实到位。

  结合同伴教师的观课量表数据和AI分析报告的数据反馈,教师进行调整后再次进行教学实践:在学习目标的信息社会责任方面增加了图像识别中关于信息安全的讨论交流;减少了自问自答的简单提问,增加了推理性或解释性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的提问;围绕机器学习的工作过程展开开放式的问题探讨与交流,形成工作过程流程图并进行分享……可以发现,学生的回答相应增多,学习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有所提升。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课改要求,传统教研效率不高、教学评一致性不足及差异化教学难以落实等问题亟待破解。为此,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积极探索以AI赋能教研,推动了课堂优化与育人方式变革。

  在探索实践中,学校以AI赋能的“精智教研”为核心,创新三方面实践。一是“三个一”常态化教研模式,即一键无感录课、一小时生成AI分析报告、一堂课多维度剖析,大幅提升教研效率;二是人机协同教研,AI与教师共同观课,融合观课量表与视频分析技术,精准评估教学评一致性和学生素养培育效果,提供数据化改进依据;三是多元研究路径并行,如“同课优构”“同课异构”“同师进阶”,激发各阶段教师参与教研,兼顾个性化与标准化发展。

  2023年,学校作为区级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信息技术赋能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实践研究》的领衔单位,带领虹口区9所学校一起探索AI赋能“精智教研”的实践路径,在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物理、化学、体育、美术等多门学科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系列教学课例。

  在开展教研前,教研组会确定课堂观察与评价研讨的观察点,比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任务的适切性、学习评价的有效性、资源工具的针对性等。

  教师在上课时开启录制视频,就同时开启了教学实录。课后通过AI分析,上课教师就可以得到一份十几页的精准报告,从教师视角、学生视角,呈现课堂的微格化数据和科学分析。

  前文曾提到的观课量表,也是教研的重要工具。教研组会使用学校定制的观课量表,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的变化,在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更新设计。量表中关注了学业质量标准,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关注学习目标的落实、学习进程中进阶任务的设计以及相应的学习评价等。这张量表由授课教师填写相应部分,观课教师书写改进建议。

  将AI深度融入教研全流程,实现了智能辅助与经验互补,使教师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这种结合了基于规准的听评课量表和人工智能数据报告的教研方式,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创造了更多机会,推动了精准化、高效化的教学改革。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5日 1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