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从付出到收获——一份来自西部的“青春实践报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从付出到收获——一份来自西部的“青春实践报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5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泽锟

  这个暑假,一支支充满青春力量的高校实践团队奔赴祖国西部,用专业知识与热忱服务点亮山乡。无论是医疗合作还是支教帮扶,是艺术赋能还是心理守护,这些实践团队着力实现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助力当地旧貌换新颜。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他们读懂国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这一堂实践大课,不仅是青年学子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其责任担当的彰显。与此同时,各团队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配备专业医疗物资、制定应急预案、全程保障成员健康,确保实践活动在安全有序中开展。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走进各个暑期实践团,感受他们的收获与体验。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从付出到收获——一份来自西部的“青春实践报告”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茶铺茶场管理区,大学生志愿者教留守儿童绘画。滕治中摄/光明图片

  “医路西行”:做边疆人民的“健康守护者”

  神经外科、骨科、消化内科……几张桌子一字排开,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认真倾听患者讲述病情。在新疆喀什岳普湖县义诊现场,排队的人络绎不绝,一位大妈看诊后对医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医路西行” 实践团成员、神经外科博士生薛志伟在这段实践中过得非常充实:“能把在三甲医院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用来服务边疆百姓,这种获得感和成就感,让我收获满满。我愿意一直留在西部发光发热。”

  自2018年组建以来,这支实践团已连续数年深入西部,将医学课堂搬到西部基层。他们在四川大凉山、新疆喀什、青海海南州等地的戈壁与峡谷间开展义诊、调研与合作,丈量国情医情,锤炼医者初心。今年暑假,他们带着血压仪、血糖仪和心肺复苏模拟人,再次来到了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疏勒县和岳普湖县,完成了多场义诊。

  “我们会根据实践团成员涉及的科室准备查体问诊所需物资,提前调研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制作科普宣传物料,在义诊现场供居民观看学习,助力提升当地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观念。还会准备急救培训资料等,在当地医院或社区开展培训,助力当地医疗机构急救技能提升。”实践团成员、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硕士生纪兆蔚介绍。

  在义诊中,当地群众对实践团的信赖与尊重让队员们感触颇深。薛志伟回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位膝骨关节炎患者专程从40多公里外开车赶来,‘就想听听山东大学骨科专家的建议’。当时我们已经结束义诊,但仍留下来为他讲解。”纪兆蔚念念不忘的,是在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卫生院,一位藏族老奶奶看完诊后,紧紧握着她的手用藏语喃喃地说着什么。“后来才知道,老奶奶是在感谢我们远道而来,希望我们还能再去。这让我倍感温暖。”

  西行之路亦是见证发展之路。纪兆蔚想起2018年、2023年两次去大凉山实践的见闻。时隔5年,大凉山三河村已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百姓宜居的“小康村”,面貌焕然一新。“彝族群众搬出了土坯房、住进了居民楼,个个喜气洋洋。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感激,让人喜悦且振奋。”

  “作为一名党员,看到了脱贫攻坚成果在祖国大地上的体现,感受到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深情,我心里特别自豪。同时,行走西部的过程也让我亲身领略了祖国的广阔与美好,深刻体会到‘西部大有可为’。”薛志伟说道。

  “医学生日常多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实习、工作,对基层医疗状况和需求缺乏认知。从医学培养和思政教育角度来说,参与‘医路西行’实践团是一门必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医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实践团指导老师孙钰坦言:“尽管暑期实践只有短短十几天,但我们在当地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长期合作,从‘输血’逐渐转向‘造血’。”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从付出到收获——一份来自西部的“青春实践报告”

近日,南昌大学医学院学生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石桥镇,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义诊活动。谢东摄/光明图片

  “艺心育苗”:以艺术的力量疗愈心灵

  “情绪是什么?如何管理你的情绪?”在甘肃省宕昌县宕昌实验中学的教室里,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本科生潘平为孩子们递上“自我恢复工具箱”,分享丰富的情绪疏导策略。这堂“网络困境中的自我恢复”课,内容充实、案例鲜活,干货满满。

  今年暑假,中央财经大学团委组织近300支团队、3000多名师生组成“财经报国青年力行”实践团,围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调研等主题,让青年在国家发展一线锤炼本领、挺膺担当。如何紧扣专业、服务大局,读懂“国情书”、解好“基层题”?社会与心理学院“艺心育苗”实践队结合AI热点,聚焦数智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精心准备了数字素养八节课,从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维度开展“数字赋能—心理成长”主题课程,深入宕昌县实验中学开展实践。实践队成员以沉浸式任务、生动案例,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解析网络安全、数字元认知等前沿话题,并搭配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观点、表达心声。

  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实践团队连续走进甘肃宕昌的第五年。这座西部小城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很多家庭都有留守儿童。硕士生贺金山发现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孩子们的情绪表达与心理疏导问题亟待解决。

  于是,2024年暑假,实践队在贺金山带领下为孩子们开展了两场“心灵奇旅”艺术治疗团体辅导,采用表达性心理治疗技法设计了两个活动——“彩绘冥想”和“彩泥情绪表达”。实践团队还讲授了一场梦想公开课,帮助孩子们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建立积极心态。

  学院团委副书记王悦清楚地记得,在团体辅导和艺术疗愈活动后,孩子们的表达明显增多了。“泥塑活动上,每个孩子都动手参与,作品丰富又有创意。其实当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强,只是以前不善于表达,缺乏引导与鼓励。”她说。

  作为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邢嫫焓连续四年跟着团队来到宕昌,每一年都有新的体验。她见证着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从最初的课程讲授、直播带货,到后来的团体辅导、艺术疗愈,再到融入数字科技,每一次转变都更贴合当地孩子的需求。

  “尽管这些年西部地区发展很快,但在经济水平、教育医疗等方面与东部仍有差距,教育资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五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调整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为当地服务。”宕昌实践队带队教师、学院党委副书记窦东徽如数家珍:“短期实践虽然难以对当地产生整体性影响,但足以让孩子们获得独特体验。从留言反馈来看,这些课程常常能触动他们,在他们心中撒下种子,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求学求职。比如有学生在聊到梦想时说,想考上中央财经大学,这让我们很是欣慰。”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支持、从“输血”到“造血”、从付出到收获——一份来自西部的“青春实践报告”

江西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大学生志愿者在葡萄基地开展调研。饶黎黎摄/光明图片

  “艺术点亮红土地”:画笔绘出快乐与温暖

  在新疆博乐市明格陶勒哈村的边防站下方,一幅300平方米的大型壁画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边防军人的坚守。画中,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军人巡逻、站岗的身影从未缺席。驻足壁画前,仿佛能听见“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铿锵誓言在群山间回响。这是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点亮红土地”志愿服务队和“漫评小组”团队送给明格陶勒哈村的一份“礼物”,是他们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明格陶勒哈村是通往“人间净土”夏尔西里的必经之地,至今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除了这幅大型边防主题壁画,团队成员还根据当地需求设计了文旅打卡点,通过3D立体化墙绘创作,将卡通化的牛羊形象与青春话语巧妙融合,时尚新颖的风格引得村民纷纷前来合影。

  绘制边防站主题壁画的墙面是一段60米长的斜坡,对绘画者的体力与技巧都是极大考验。“绘制前,我们仔细梳理了创作流程和分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推进,避免颜料沾染和留下脚印。22名成员相互协作、分批完成,整整画了10天。”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范荣泽言语间难掩骄傲。

  从本科二年级起,范荣泽就参与“艺术点亮红土地”实践,从云南曼勒村、新疆喀什铁人木村到如今的明格陶勒哈村,每一次绘制都让他收获成长,也见证着当地的变迁。“经过短视频等平台传播,现在陆续有游客来打卡了。小朋友们在壁画前欢快嬉戏,村民们会触摸打卡墙,还主动和我们交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这里民风淳朴、民族特色浓郁、风景优美,能通过绘画把这个美丽的村子展现给更多人,宣传当地文化、带动文旅发展,我感到特别自豪。”

  尽管已经毕业返乡创业,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生岩温叫仍在坚持参与“艺术点亮红土地”实践。岩温叫曾用墙绘让云南曼勒村成为网红村落,如今这份经验在博乐的土地上再次绽放光彩。“学校培养我们,让我们学会用手艺服务社会。而这项公益活动能让我们通过手艺点亮更多村庄,为地方引流,进而带动消费。这正是我们希望将手艺转化为作品的意义所在。”他说。

  除了墙绘创作,团队还为当地孩子带来了别样的美育课程。他们设计了“纹样对话”“版画印记”“毡房巧筑”“蓝晒寻芳”“巧手生花”等5堂特色课程。“孩子们对这些课程反应特别热烈,他们平时接触的美育课不多,很少有专业老师教授这种生动鲜活的课程,所以都格外兴奋,都想把作品带回家。”范荣泽说。

  画笔的力量早已融入团队血脉。抗日战争时期,老校长唐一禾创作的《七七的号角》曾唤醒民族斗志;如今,他们带着红色基因走进革命老区、基层边疆。

  “大山里的蒲公英”:在山乡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

  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第二分团成员辗转高铁、汽车,历经12小时抵达海拔约3000米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雄先乡街道村时,已是暮色四合。宿舍里被褥崭新、水电俱全,传递出浓浓暖意。同一时间,在化隆县甘都镇中心学校,实践团总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烁面对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原有的刻板印象悄然改变:孩子们或许不善表达,可眼里那份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光芒格外明亮。

  今年暑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4个分团相继奔赴化隆县各地开展支教活动。出发前各地的课表已经排好,井然有序。“我们根据以往支教团队的经验,结合学校特色设计课程和活动,还会根据当地情况采购合适的教学物资并进行分配。”张烁介绍。

  “大家都听说过哪些大学呀?”第二分团开设了一堂特殊的德育课——“说说你知道的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这里的孩子们无法想象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但在他们的憧憬中,大学是如此美好,他们想去更大的地方看看。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心愿,第一分团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谭皓露带他们通过智能手段“云游”天安门。屏幕里北京的街景清晰可见,镜头缓缓移动,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孩子们被震撼了,一个小男孩大声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一定要去北京看一看!”

  第一分团成员还请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梦想职业,并通过AI,给孩子们穿上了“职业装”。想当医生的孩子,照片里戴着听诊器,眼神专注;要当宇航员的孩子,身上的校服化作银灰色的宇航服……看到自己“未来的模样”,孩子们眼里满是欣喜。

  实践团在与孩子们的日常相处中感受着纯真与活力。课后,孩子们常拉着他们比拼乒乓球、羽毛球、五子棋,那份投入与欢笑,深深打动了团队成员。“他们父母外出务工多,满足陪伴的需求,比单独完成我们预设的课程更重要。”张烁在采访中坦言,留守儿童的心理陪伴和学习动力的持续激发是当前重要任务。

  蒲公英的旅程,是种子借风播撒,也是土壤孕育新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成立近10年来,聚焦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每年都前往学校定点帮扶县——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知海买村等20多个村庄开展支教实践活动。“我们要让化隆学子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如同顽强的蒲公英,将知识的种子、希望的根须,深深植入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壤。”张烁说。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5日 14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