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个夏天,去西部就业成为风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个夏天,去西部就业成为风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6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高校学子西部就业率大幅增长 ●赴西部就业的硕士博士明显增多

  ●各地托举政策越来越有力 ●扎根西部的社会氛围日益浓烈

这个夏天,去西部就业成为风尚

——2025毕业季青年学子建功西部新观察

光明日报调研组

  这个毕业季,投身西部,成为大学校园的风尚。

  “听过很多建功西部的故事,直击心灵。这一次,轮到我上场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毕业生贺靖婷充满期待地说。她的目的地,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农业农村局。

  此刻,在全国,还有千万个“贺靖婷”在行动!

  近日,调研组在“建功西部”追踪报道中了解到:全国新招募的4.8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正踏上征程,比去年增长约12%;北京、天津等地多所高校学子西部就业率均增长10%以上……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俊才西部栖”,成为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的人生航向!

这个夏天,去西部就业成为风尚

宁夏理工学院学生参加宁夏石嘴山市2025年西部计划出征仪式。李卓奇摄/光明图片

  西部星空浩瀚,愿做闪烁微光的那一颗

  “咔嚓!”镜头轻轻一闪,定格了一个属于“五兄弟”的特殊时刻。

  照片上,五个小伙子笑容灿烂,人手一张淡蓝色火车票,齐刷刷地举在胸前。目的地:乌鲁木齐、哈密、昌吉、克拉玛依……

  他们是甘肃河西学院2025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同住一个宿舍;毕业之际,同往一个方向。

  “我们最爱唱的歌是《男儿当自强》。到底是不是好男儿,人生选择上见分晓!”五人中的“老大”张振鹏告诉调研组,找工作时,舍友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疆的基层一线。

  “今年,学生们在西部就业的热情更高了!像张振鹏同学这样‘组团’赴疆的,不在少数。目前,已签约毕业生中,在西部就业的近八成。”河西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晓虎告诉调研组。扎根西部已成河西学子传统,2009年至今,已有1.4万多名毕业生在新疆就业。

  这种高涨的热情,正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激荡——

  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个毕业班,除1人读研外,其余24人全部踏进西部戈壁、投身能源行业。“我选择了国家能源集团甘肃电力有限公司,‘工位’就在酒泉风电场的‘风机矩阵’旁。”毕业生张博文道出心声。

  西南石油大学,今年已落实去向的毕业生中,留在西部的逾70%。“我的首选是塔里木油田。很高兴,终于如愿了!”毕业生李美玲语气欣快,“为祖国献石油、让生命有分量,这是我和很多同学发自内心的追求。”

  北京理工大学,目前已有400多名毕业生签约西部,比去年同期上涨近11%。

  “以前一谈起西部,脑子里要么是‘大漠孤烟直’,要么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总觉得跟自己学的渔业扯不上关系。直到去了一趟青海,才发现:这误解可大喽!”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硕士生李亦非是个人高马大的山东小伙儿,他绘声绘色地讲起了那次踏“青”之旅——

  2023年夏,他随导师来到青海李家峡水电站。“我们连续3个月守在海拔近3000米的工地上,终于设计出适合当地的苗种培育系统,助力青海高寒水域鱼类繁衍。”李亦非眼中闪着光,“这次经历重塑了我的职业选择,让我意识到,西部江河蕴含着沉睡的蓝色宝藏,等待我们去‘唤醒’!”于是,他选择去了新疆。

  “还记得去年那则很火的新闻吧?‘离海最远的地方’迎来‘海鲜大丰收’,说的就是新疆渔业大发展。天山雪水养育的高白鲑,博斯腾湖中肥美的青蟹,阿拉尔盐碱水域里成群的对虾……在这个新兴的‘水产大省’,我这专业‘小渔民’能做的,可多喽!”李亦非越说越兴奋。

  在奔赴西部的青年中,有不少是学在远方的“西部娃”。他们有这么一个认识:“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帮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

  “你知道吗?过去‘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如今‘站’起了成片的小树林!”见到藏族姑娘斯曲拉姆时,她正在一株株绿意葱茏的高山柳、樟子松间穿梭,忙着拍摄视频《那曲的树》。

  斯曲拉姆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阳光靓丽的她在众多机会中选择回到家乡西藏,来到那曲市工作。像她这样,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学子还有很多。

  “大学教育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也启发我以新的视角打量家乡。那曲虽然自然条件艰苦,却是实打实的‘潜力股’,正需要更多懂她、爱她的人加入。作为雪域高原的女儿,我可不能缺席!”斯曲拉姆眼神炽热。

  调研中,多位西部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提到:今年输入的“新鲜血液”里,硕士博士更多了,呈现出高端人才“西部汇”的景象!

  新疆阿克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成排机床开足马力。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毕业生荣光耀一边仔细查看各项工序,一边和技术负责人讨论着如何提升智能化水平。荣光耀是刚签约该公司的新员工。

  “我刚刚入职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我们学院这届毕业的10个博士生中,有四五个选择到西部就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博士毕业生马铭告诉调研组,“论文,到底该怎样‘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这个精准服务西部发展的国家级实验室,我找到了答案。”

这个夏天,去西部就业成为风尚

甘肃农业大学师生在夏河牦牛“科技小院”调研。田蹊摄/光明图片

  这里有心灵港湾,也有发展平台

  这个夏天,又有几位远道而来的青年“落户”新疆农垦科学院。看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院长周平兴奋不已:“人才就是生产力!我们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哩。”

  他带调研组四处参观:“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种质创新实验室、西北绿洲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论设备、论平台,我们腰杆子挺得直直的!可再好的设备总得有人使啊……”

  受资源禀赋等制约,西部曾常年承受着人才流失之痛,年年“孔雀东南飞”。这些年,虽然情况大为改观,但,此次调研中,仍不时听到这样的喟叹:“我们现在要项目有项目,要资金有资金,就是缺人才!”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一位身为“疆二代”的院领导向调研组诉苦:医院4年前就冲上了三甲,在对口援助单位支持下,空地一体化航空救援直升机、全景智能检验中心、5G超远程国产手术机器人……高端设备一台台往里进,可苦于当地懂操作、会维护的人才太少,这些“重器”一度只能依靠援建人员操作,医生病人都很着急。

  在贵州毕节一所乡镇中学,头发花白的校长正为“智慧教育”的推进而发愁:“多媒体教室早就配上了,网络全覆盖也不是问题。可精通计算机的老师太少……”

  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窘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西部。

  7月,地处南疆的图木舒克市热浪灼人。广西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生王儒雅刚出航站楼,就被几张笑脸围住。

  “新疆政法学院派出的‘迎接小分队’把我‘护送’到宿舍,全程陪我办手续,晚上还拉着我去家里吃饭。得知我对干燥气候不适应,同事们有的搬加湿器,有的送绿植,还让食堂每天给我留一碗冰镇绿豆汤……”王儒雅在日记里写下感受,“透过四处粗犷的黄沙,我触摸到了最细腻的温情。”

  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毕业生周强倍感暖心的,是甘肃兰州推出的“人才房票”。

  “爸、妈,房子钥匙拿到啦!装修好就接你们过来!”举着手机,周强兴冲冲地给电话那头的父母全方位展示新居。

  他刚入职兰州一家化工研究中心。“当时有几个心仪的单位,科研条件都让人动心。去哪儿呢?一听说兰州这‘小房票’,我顿感卸下了大负担:安居才能安心。就这儿了!”周强笑着说。

  “凭着房票,来兰州就业的博士或‘双一流’院校硕士买首套房时,分别能抵30万元、10万元!”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政管理科科长姚婕介绍,房票推出半年多来,已经惠泽了100多位各类英才。

  免费提供的求职驿站,“拎包入住”、免三年租金的青年人才公寓,足额发放的住房补贴……西部总能给前来逐梦的青年以惊喜!

  给青年惊喜的,何止这些!

  夏夜的贵阳,凉爽宜人。观山湖区青年夜校的舞台上,一个高个儿青年正坐在钢琴前投入地演奏着。轻快明朗的《上春山》从黑白琴键上汩汩流淌而出。一曲终了,掌声四起,坐在台下不远处的一群青年更是拍红了巴掌。

  演奏者名叫胡涛,是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他带着几位新同事,前来体验“黔式文化生活”。

  “我两年前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来到贵阳。那会儿就担心生活单调,没想到,这里的文化味儿真浓!就拿这青年夜校来说,人文艺术类课程多得挑花眼。”胡涛笑着说,“我的钢琴,就是在这儿学的。”

  “绘画、陶艺、烘焙……67门课,刚上线两天就被‘抢’光了!”共青团观山湖区委综合科负责人林开秀介绍,“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精品化、个性化课程,就是想通过打造有‘知’有味、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服务人才、留住人才!”

  生活有温度,发展更是给足空间。

  2025年春节刚过,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夫妇林智鹏和侯晓彦就做出了决定——直飞新疆,入职石河子大学。

  “我们对回国工作的最大盼望就是:找个能真正沉下心做研究的地方。”林智鹏说,“一打听,在新疆做驻村干部的亲戚告诉我们,国家把好政策都往边疆送,就缺能扎根的人;入职石河子大学的师姐‘诱惑’我们,说这里给青年学者很好的科研条件……所以,我们来了!”

  等待他们的,“比想象的还要好”。

  3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常用设备一应俱全。学校主动提出,需要添置什么仪器,全力支持。

  青年为西部添活力,西部让青年有动力,这场大步流星的双向奔赴,越奔越给力——

  父母养老、配偶安置、子女教育……一桩桩“家长里短”妥善解决,无后顾之忧才能轻装上阵;

  青海的“昆仑英才”、新疆的“天山英才”、西藏的“珠峰英才”……一项项人才计划扎实推进,让“小树苗”逐渐长成“参天木”;

  业务导师传帮带、研修培训拓眼界、科研平台全敞开……一条条利好措施全力护航,助“科研新秀”冲刺“行业领军”。

  “这里有心灵港湾,也有发展平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学明感慨,“今天的西部,正诚心诚意拴心留人,既全力发展经济,为人才施展身手创造条件;又关心生活改善,让人才在西部安下家也安下心。”

这个夏天,去西部就业成为风尚

山东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3名成员与新疆吐鲁番于孜乡克伯克于孜小学学生们在一起。山东大学供图

  政策的春风更劲,高校的托举更实

  近年来,西部的“聚才引力”在增强,但促进更多俊才“西部栖”,还需要各种“推力”。

  2024年7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迎来了8名支教老师,他们有个全新的身份:西部计划“卫国戍边”专项志愿者。

  “我在这里教科学课。学校的300多名学生大多是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子女,通过家访和日常接触,我被护边员们守护边境的艰辛与坚定深深打动。培育好戍边人的下一代,义不容辞!”毕业于西安航空学院的姚智戈感慨。

  2024年,已实施20多年的西部计划再次扩容,新增“卫国戍边”专项,助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在补助金额、薪酬保险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更多学子因此实现了“西部梦”“戍边梦”。

  北方民族大学2025届毕业生王俊男也有个“西部梦”,他今年报考了“三支一扶”计划。“现在,报考条件放宽了,培训机会更多了,生活也有保障。这让我充满信心!”王俊男语气欢快。

  高校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也是学子们选择西部的重要原因。

  舞台追光里,是风华正茂的“瓜奶奶”吴明珠。为寻瓜种,她晕倒在风沙肆虐的戈壁滩;为加速培育早熟西瓜,她咬牙将幼子托付给母亲,与瓜农劳动、吃住在一起……

  沉浸在校园情景剧《戈壁明珠》剧情里,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毕业生周湛程深受感染。

  “吴明珠学长扎根边疆、赤诚报国的故事,一次次出现在新生入学教育、实习指导、毕业生离校寄语等环节中,不断坚定着我扎根西部的决心。”周湛程告诉记者,他即将赴云南泸西县从事生态环保工作。

  “袁隆平、吴明珠、侯光炯这些优秀校友的感人事迹,是最好的育人资源。我们通过情景思政大课、‘校史之夜’等多种形式讴歌榜样,引导青年学生感悟先辈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介绍,截至目前,该校2025届毕业生中,有近8000名学生在西部就业。

  “瞧!师生在新疆夜空下席地而坐看繁星、谈理想,这画面多美啊!”“还有这张,支教老师躬下身子,为藏族孩子洗头。”“这个也暖心!老师和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们紧紧相拥……”

  不久前,一幅幅惟妙惟肖的“青春花开在西部”手绘连环画登上了光明日报客户端,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是湖北美术学院学生为全省7个西部志愿服务典型精心创作的。

  建设西部,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真本事!为了“真本事”,众多高校一边“定制”特色课程,一边铺设实践桥梁。

  西藏大学生态学,雪域高原上唯一的“双一流”学科,曾面临教育资源流失挑战。

  如今,情况变了!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告诉调研组,不但本院系人才得以“固根”,还为云南、四川、青海等地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得益于近年来学科力量的加强。结合国家生态建设需求,我们不断调整学科方向,加强重点研究,建起了拥有4000多万颗种子的高原植物‘宝库’。由此,人才纷纷往这里会聚。”

  为有志去西部的学子架桥铺路,打通奔赴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同样不遗余力。

  “新疆那么大,去哪里最合适?”打开招聘网页,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彭家伟被海量信息“晃花了眼”。

  还好,辅导员提醒他:去学校开设的西部地区专项咨询室,那儿有答案!通过咨询,彭家伟明确了求职目标和就业方向,不久后,成功签约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密分局。

  就职西部后,遇到“本领恐慌”怎么办?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答案是:不怕,有母校“跟踪护航、赋能撑腰”!

  “我在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工作一年了,一开始登台讲课,就遇到经验不足、不会和山里娃沟通的坎儿。去年11月,母校老师们来到通渭,设立了‘启航计划’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老师们对我的课堂教学一对一指导,还组织线上教研。我和北京五中的教师团队‘云端同上一堂课’,收获太大了!”2024届毕业生颉一群感叹不已。

  多措并举,拓宽西部发展“新赛道”

  如今,建功西部之路,越来越宽;“凤栖西部”之风,越吹越劲。但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学子投身西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许多期待与诉求。

  一位刚入职新疆拜城县的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坦言,学校为自己推荐了西部就业机会,但签约后,“想寻求后续支持就比较难了”。她告诉记者,刚入职时特别想了解相关利好政策,比如研修、培训、学术资源共享等,但只能上网查。

  记者在网上搜寻该校支持学生赴西部就业的措施时发现,有关条款还停留在2006年。

  “仍有一些高校将学生赴西部就业创业视为拉低了学校档次。要下大力气扭转这种认识。比如,高校考评时,应把西部就业创业率作为重要指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祁占勇认为。

  “思政教育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才有效。”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斌看来,应把“以扎根西部为荣”的价值理念渗透于日常,由“一个点”拓展为“全链条”,形成思政小课堂、学校全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全程化引导。

  要让学子投身西部,首先得让他们了解西部。“为啥都带着超大流量网卡?”暑期支教出发时,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李然好奇地问学生,答案不约而同:“西部的网络肯定不方便、总掉线。”她连连摇头:“刻板印象!你们到了,一定会大吃一惊。”

  “一些同学对西部产业发展、就业前景、人才政策等了解不够,甚至还存在误解。”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鄂崇荣建议,西部应主动加强自身情况尤其是就业环境的宣传,让“西部是成长成才的热土”这句话,在青年头脑中具象起来。

  “百闻不如一见,应在高校教学中增加与西部发展相关的实践环节,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西部,甚至参与一些重大项目,通过亲身感受,培养对西部的兴趣与感情。进而认识到,去西部不是退路,而是走上新赛道。”青海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小安说。

  调研中,一些青年学子反映:支持学子建功西部的优惠政策,实践中存在着“打折扣”现象。

  “承诺的职称认定,拖了很久没动静。”“说好的人才公寓,两年了,迟迟没动工。”一位入职贵州某县的高校毕业生反映。

  “政出必行,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人才政策落实。不可‘打太极’‘打折扣’,寒了人才的心。”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孙锐说。

  唐斌提出,应拓展职业空间,针对长期扎根西部的青年人才,制定业绩评价专业奖励、职称评聘专门通道、培训提升专项计划等,让广大青年感到“扎根越久越荣光”。

  “兼顾物质激励与精神感召,让政策与情怀共振,以政策放大情怀,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到西部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黄卫挺提出。

  调研中,学子们反映最多的是才能发挥空间问题。

  甘肃一所职业院校的教师颇为感慨:“我们开了多个订单班,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可合作单位都是东部的新能源企业和知名电商,本地的一家也没有。可想而知,学生都跟着‘订单’流走了。是他们不想待在家乡吗?不是。还是产业环境没跟上。”

  对此,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丹认为,关键在于推动西部产业升级:“通过‘产业链招商+人才链配套’,引进头部企业和科研平台,为人才创造对口岗位,让青年看到,在西部照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这般美好的青春,该怎样安放?

  这个毕业季,西行的青年们用坚毅的目光、坚挺的脊梁、坚实的脚步给出了答案——

  在奋斗中彰显担当,于“荒凉”处创造繁华,向未知境开拓新天。这,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郝泽华、李春剑、唐芊尔、姚晓丹、王斯敏、靳晓燕、晋浩天、邓晖、陈鹏、周世祥、杨飒、张亚雄、高平、张国圣、耿建扩、万玛加、尕玛多吉、吕慎、闫磊、苏雁、周仕兴、张士英、王建宏、颜维琦、尚杰、赵明昊、徐鑫雨、王冰雅、刘岩、李丹阳、邱玥 光明日报通讯员曹茜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