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这个毕业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怀揣梦想奔赴西部!
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欣喜!
昔日,大学校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天南海北’我都去,就是不去‘新西兰’。”(“天南海北”指的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新西兰”指的是新疆、西藏、兰州)。
地理学上,曾有一条“胡焕庸线”。按照胡焕庸当年的理论,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直线以东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4.4%,直线以西人口只占5.6%。试想:如果人口都一股脑儿聚集到了东部,那么广袤的西部,又该怎么发展?
从曾经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俊才西部栖”,现象的背后,是家国情怀的感召,是广阔舞台的吸引,也是系列政策的托举。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深知,将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一种无上的荣光;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日新月异的西部,活力四射、机会无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真金白银”的政策托举,让扎根西部“枝繁叶茂”、让个人的人生价值能得到最大体现。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西部的现代化。西部的现代化,关键在人才,根基在青年。
这些年,随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会聚西部,西部人才捉襟见肘的局面已大有改观。但与西部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与西部在全国改革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这里的人才缺口依旧明显……
怎么办?
这需要打通“发展通道”。青年人有抱负、有干劲,无不想成就一番事业。鼓励他们去西部扎根,光喊口号不行,得让他们看到成就事业的路径、感到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有赖于西部各地创新举措、优化机制,为人才施展拳脚搭建舞台、拓宽空间。
这需要筑牢“生活保障”。留人先留心,让人才来治“坡”,先要为他们治好“窝”。住房、医疗、教育安排妥了,生活保障“压舱石”稳了,青年人才能定下心,根才能扎得深。倘若只盯“引才指标”做表面文章,哪怕一时热热闹闹,终究人去巢空。
这需要营造社会氛围。作为青年,哪个不想成就一番事业?哪个不想被尊重、被认可?让“到西部去”成为一种风尚,让服务西部成为一种荣光,让建功西部的青年人成为时代的榜样,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团体、我们的新闻媒体,都应该大力提倡,都应该倾情鼓与呼。
这更需要厚植家国情怀。60多年前,贺敬之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你可曾想见:那些年轻人火热的胸口/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当年,多少人正是吟诵着这些火热的诗句去了西部。
“瓜奶奶”吴明珠在晚年时曾这样叩问:“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无论哪个时代,不是都应该提倡吗?”
新时代的青年,正在用行动作出回答!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