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服务企业和群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服务企业和群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7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王蔚(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政治学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

  近日,国办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标志着这场发轫于基层、深耕于民生的改革实践,经过3年多的基层淬炼,正式从试点探索迈向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曾经“跑断腿、磨破嘴”的政务服务旧景已成历史,“一网通办”“数据跑路”的新体验融入日常。这场以“小切口”撬动政务服务现代化的改革,正成为观察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改革成效的本质,是政务服务治理效能跃升。衡量改革价值,最终要看是否真正解决问题、改变生活。“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成效,首先就体现在企业和群众“体感”的显著变化上,例如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半天办结、教育入学在线提交电子证照“零跑动”……更深远的改变,是市场活力的系统性激发。营商环境是企业的生存土壤,政务服务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生存状态。当企业开办时间从半个月压缩至半天,跨省迁移登记“屏对屏”15分钟办结,融资服务让企业足不出户对接金融资源,这些变化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潜能。

  这种转变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政务服务逻辑的根本转变,即从“部门端菜”转向“群众点菜”,从“材料堆砌”转向“数据赋能”,“一类事”集成服务成为常态、全国通办成为惯例。这一变革不仅优化了办事流程,更重塑了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模式。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优化。过去,政务服务陷入部门各自为政的困境;改革后,通过清单化管理串联分散事项,跨部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获得感增强的核心,是服务逻辑的“用户化”转向。改革前,政务服务以“部门方便”为中心;如今,每个“一件事”的设计都以群众需求为起点,以群众满意为终点,这些改变的核心都是如何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百姓。

  可喜的是,2024年推出的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已基本落地实施,2025年第一批12项重点事项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中,累计办件量超1亿件。第二批9项重点事项日前也已经公布。当政务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能办”转向“好办”“易办”,群众的笑脸就是对改革成效最生动的评判。“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探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改革每一步都在回答“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当偏远地区老人通过“数字政务门牌”扫码办成事,当流动务工人员异地提取社保金,当产妇和家属在“出生一件事”中感受城市温度……这些细节都诠释出,政务服务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人民满意。

  这是服务型政府的突破性进展。过去政府被视为管理型角色,改革后服务型特征凸显。从跨域通办打破地域壁垒,到一网通办整合资源,从秒批服务提升效率,到政策“计算器”精准推送,政府正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这种转变不是职能调整,而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这是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注脚。从“最多跑一次”破积弊,到“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系统集成;从数据共享破部门壁垒,到数智赋能促服务升级,这些微观视角正折射出时代大局,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以微服务普惠大民生,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高效办成一件事”,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温暖,更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政务服务现代化路径。未来,尽管在实现数据共享彻底性、需求响应精准性等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这场改革必将继续释放治理效能,让“办好事”的过程温暖人心,让“办好事”的结果惠及万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7日 0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