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术争鸣】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由光明日报发起的“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持续升温——自学界发觞,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如今,连国外汉学界也踊跃置身“战阵”,已成今夏备受瞩目的现象级学术公案!
这场争鸣,如烈焰淬炼真金,似嚆矢引领习尚,悄然见证并涵育着求新求真求实的优良学风。
争鸣映射学风优劣,学风决定争鸣质量。而学风是学术繁荣的基石,争鸣是学术进步的引擎。
学术争鸣藉由不同观点交锋,催生思想,是激发创新创造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但凡高质量的争鸣,势必培育求新学风。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孟子的雄辩散文,推理丝丝入扣;庄子的汪洋恣肆,富于瑰丽想象;墨子的简洁直接,蕴含实证逻辑……文章或阐发主张,或解析社会,或穷天究地,无不个性鲜明透着新字!这些开创性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2000多年的发展根基。
君子之德,风行草偃。求新学风,引领学人纷启智识闸门。本次“昆仑石刻”学术争鸣,关联学科甚多,各界学人荟萃,纷洒潘江,各倾陆海,洞见迭出,灼识纷呈,推动争鸣向纵深发展。
学术争鸣的本质是探求真理,各种观点在论辩中接受质疑、验证,推动认知接近客观事实。可以说,但凡高质量的争鸣,断能涵养求真学风。
1959年那场关于《胡笳十八拍》作者的争鸣,发端于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后辈学者刘大杰率先回应,予以辩驳。支持郭沫若的,不乏高亨、萧涤非等耆宿硕彦;而文史专家刘开扬虽敬佩郭沫若“用力之勤和识见之卓越”,却不赞同他的结论。编辑部也并没有因地位尊卑而偃东偃西,把已刊出和未及发表的文章一并结集出版,供学界继续探讨。
没有求真的学风,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学术争鸣。只鸣不争,盲从权威,只会戕害学术。李森科凭权威压制孟德尔学派,导致前苏联生物学、农学数十载停滞不前,即为例证。
学术争鸣以严谨、诚信为基,反对急功近利的武断,杜绝虚列论据的捏造,更摒弃迷信教条的垄断。可以说,但凡高质量的争鸣,定然引导求实学风。
这次“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所有论者揆之笔法刻法,考之风化风俗,只唯实,重证据。各界好评如潮,网友仰首点赞。
有网友说,这次最为我们激赏的,是有学理依据的争鸣过程,哪怕观点迥异,均允许畅所欲言。还有网友说,人们在争鸣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表达,学会了平等对话、包容互鉴。
于争鸣中寻共鸣,于揅榷中正学风。新时代,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汹涌冲击,我们更要坚守学术争鸣人人平等、出论发声秉持理性这一底线,不让算法蔽覃思,不让狭私污学术。
我们提倡学术争鸣,我们扶持学术争鸣!试想,当一朵朵学术争鸣之花,艳艳灼灼盛开的时候,那该是何等的气象!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