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影筑时光之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影筑时光之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0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书衣之美】

  作者:田呢

  清末民初,西方来华人员较之前不仅人数大为增加,且职业种类也更为多样。他们中间不仅有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还有汉学家、艺术家、记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及教师等。其中,不少善于观察并勤于记录者,或是用文字写下了在北京的所见所感,或是用画笔、相机为北京的历史瞬间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影筑时光之城

书籍尺寸厚重却十分轻便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一书,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西文文献中的北京图像为对象,甄选了分别由英、法、德、拉丁4种文字写成的145种302册珍本中的共1041幅图像。该书因新颖的装帧、以简驭繁的设计主张荣膺2024年度“最美的书”称号。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影筑时光之城

图片精美且标注详实

  这可谓是一本挑战了传统书籍比例与重心的书。13厘米的厚度令人惊叹,但在重量控制上却很得当,拿在手上出人意料的轻便。尽管尺寸厚重,这本书仍可平摊阅读,让读者轻松顺畅地翻阅每个部分。

  该书书口处的设计颇为大胆,同时又不失现代感。设计师选用了北京标志性建筑天坛作为主体图案,以大面积的单色印刷呈现出木刻版画的视觉效果。远观仿佛立体的建筑,令人不禁想打开来翻阅,欣赏这些耐人寻味的图像,释读图像与史实之间的关联。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影筑时光之城

书口处单色印刷的天坛图案呈现版画效果

  书籍内文版式设计简约,字体、字号化繁为简,图像与文字始终分列左右页,使阅读更加顺畅。设计师在设计中没有着重于纸张的组合、工艺的运用,仅保留轻型纸的古朴和版式的秩序,同时恰当地反映出图片的质感。内容上的条理规划和设计上的形式统一,使得大体量的内容变得格外简明清晰。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自成立之日起便广为搜集西文书籍,经百年积累、多方捐赠,汇聚了海量西文珍本文献。本书精心划分为10个门类,从长城、紫禁城、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到皇亲国戚、各界名流形象,以及京城即景、交通及运输工具等市井烟火,社会风貌皆有收录,仿若包罗万象之镜,映射出宏大而细腻的老北京全景图。书中的每幅图片都标明其文献出处、作者名、出版时间、出版者、原图说明、编者说明等。除了照片,书中还收录了版画、水彩画等精美逼真的纪实性绘画,鲜活立体,让读者沉浸式感受那个时代的厚重感与烟火气。这些文字、照片和绘画,对于相关主题历史资料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可谓是清末民初北京图典,定格老北京历史瞬间的“影像魔方”。当指尖划过那些尘封已久的斑驳图像,通过全书节奏的暗线,封存百年的记忆被逐一开启,浸透着历史烟云与世事沧桑的城郭逐渐清晰。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0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