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钱念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北宋大儒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小品文的名篇,历来被各种散文选本所看重,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此文不足120字,但在历代众多描绘莲的作品中,其内容别树一帜。
《爱莲说》的思想别树一帜
浏览宋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描写莲的作品不少,但基本都是状其外貌,绘其形态。从《诗经·陈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到汉乐府民歌《江南》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南北朝萧绎《采莲赋》的“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到唐代王维《山居即事》的“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以及宋初欧阳修《荷叶》的“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等等,不是写风摇莲叶的婀娜多姿,就是写鱼戏莲叶的男女风情,或是以美人喻莲花,呈其清丽可人的状貌。即便南宋杨万里的咏莲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聚焦小荷尖尖角的外形特写,描绘西湖莲叶接天的壮阔景观。
周敦颐的《爱莲说》独开生面,他透过莲的外在形貌,直取其内在特征,表面写莲,实则写人,谓“莲,花之君子者也”,乃抒发他对君子人格的尊崇和向往。他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浊流污染的格调;写莲“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清逸超拔,端庄自重的品性;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襟怀坦荡,言行无邪的风范;写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美德广布四方,卓然自立,可敬仰观望而不可侮慢亵渎的傲然风致。作者把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融为一体,以莲喻己,表达做人做君子的高洁情怀和高远志趣。
托物言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审美特点,也是中国文艺表现生活的重要方式。此篇托物言志,借莲抒怀,既创造莲花形神兼备的新形象,也为以物喻君子的形象系列增添了新的品类。自先秦以来,有将玉比作君子者,如《诗经·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君子比德于玉焉”;有将水比作君子者,如《孔子家语·三恕》和《荀子·宥坐》均记载,“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乃在于“水似乎德”;有将松比作君子者,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云:“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更有将梅兰竹菊称作“四君子”者,如明代黄凤池《集雅斋·梅竹兰菊四谱》所说:“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也”。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品性深入挖掘和揭示,谓“莲,花之君子者也”,不仅在以物喻君子的文艺百花园里增添了清雅而亮丽的琪花瑶草,而且为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人格基因的内涵,赋予多姿多彩的新形态和新意蕴,为涵养和丰富中华儿女的集体人格及精神世界,洒下润物细无声的甘霖。
《爱莲说》睿识从何而来
《爱莲说》为什么能够在众多吟咏莲的诗文中别开生面?除了宋代学人著述多喜别出心裁,自树其帜的共性特点以外,关键在于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援佛道入儒,吸收佛家的思辨哲学理论及道家的宇宙生成模式,为儒学发展开辟出理学的新路径。
莲在华严宗是自性清净的象征和标识。唐代高僧法藏所著《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就以莲花为喻,对其自性清净的特点作了形象描绘:
大莲华(华与花通假)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所污。二如莲华,自性开发,譬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譬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真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将这段话和《爱莲说》的文字对勘,可明显见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与《华严经探玄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说其核心观点就是其“在泥不染”、“不为世所污”,以及“自性清净”等的改编、重组或翻版。周敦颐秉持儒、释、道互补的为学理念及融会贯通的学术态度,他向往和推崇淡泊明志、洁身自爱、一尘不染、崇德向善的君子人格,遇到莲所呈示的清雅、洁净、可爱、不可污的特征,可谓故乡遇新知。这从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写作环境及喜好志趣看,更是彰明昭著。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于宋景祐三年(1036年)20岁便踏上仕途,先后任分宁县(江西修水)主簿,郴县(湖南郴州)县令、虔州(江西赣州)通判等,虽在位颇有“治绩”,但为官30多年未有较大升迁,始终系中下层官吏。据《周子全书》卷20《周敦颐年谱》,《爱莲说》写于嘉祐八年(1063年),此时周敦颐在虔州任通判,因爱庐山胜景,有卜居之志,遂在莲花峰下濂溪边筑书堂,取名“濂溪书堂”(后人尊称他为“濂溪先生”,称其学术为“濂学”),因濂溪中盛开莲花,又名“爱莲书堂”。《爱莲说》诞生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之中,可谓事出有因,更事出有缘。
进而言之,濂溪书堂所在地庐山,山上寺庙多达300余处,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三大名寺”闻名遐迩。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慧远曾与陶渊明、谢灵运、宗炳等当世俊杰雅士,在东林寺前凿池种植白莲,结为“白莲社”,简称“莲社”。周敦颐选择庐山莲花峰下定居,除了山水形胜的原因以外,此处多禅林胜迹,对于享有“周茂叔,穷禅客”绰号的他来说,似也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一代理学开山大师,在这里似乎穿上仙风道骨的袈裟道袍,想真风、观丹诀、乐静元、寄云房,尤显释道僧侣的神采和风姿。他人生的这一面,似也为《爱莲说》思想的天光云影,注入了些许源头活水。
《爱莲说》睿识的深广影响
周敦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启明星,上承汉唐以来儒、释、道思想的满天星斗,下启张载关学、二程洛学、朱熹闽学等义理探究的五彩云霞,是中国文化史的浩渺苍穹上呼风唤雨、开启和引导一代学术思潮的人物。对此,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颇有深刻体认。他在《奉安濂溪先生祠文》中说:“惟先生道学渊懿,得传于天。上继孔颜,下啓程氏,使当世学者得见圣贤千载之上,如闻其声,如睹其容。授受服行,措诸事业,传诸永久而不失其正。其功烈之盛,盖自孟氏以来未始有也。”
朱熹不仅在学术上对周敦颐敬仰有加,认为“濂溪周公先生,奋乎百世之下,乃始探圣贤之奥,疏观造化之源,而独心得之”(《袁州州学三先生祠记》,《朱文公文集》卷78);在人生志趣上,尤其在喜爱象征君子人格的莲花上,也学习和效仿濂溪先生,于自己长期寓居的紫阳楼前的方塘里遍植莲花。朱熹曾专为写下《爱莲诗》:
闻道移根玉井旁,开花十丈是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诗篇一方面称颂周敦颐独对莲花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似在回答先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问题,表明自己也喜爱莲花,并以其砥砺品行。
苏轼对周敦颐的人品及《爱莲说》也非常钦佩,曾作《茂叔先生濂溪诗呈次元仁弟》:“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此诗巧用谐音和隐喻手法,明写溪水,实写濂溪先生,“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表达他对世俗尘嚣的否定;“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呼应濂学“孔颜乐处”的精神追求;“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用陶渊明和伯夷﹑叔齐的典故呈其高洁人品;末句“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将周敦颐与柳宗元等古代贤者并提,质朴中尤见仰慕之深致。
苏轼及其弟弟苏辙皆与画家兼诗人文同(字与可)相友善,苏辙曾作《和文与可菡萏轩》诗: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
诗作描写莲花生于浑浊之水,却保持高洁的本性,借以称颂君子品格。诗人发问:红色围栏的明月之下,莲花清香为谁散发?不仅借莲花歌颂在恶劣环境中能够保持纯洁秉性的人,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知音的期待,可谓是《爱莲说》“香远益清”的移植。
黄庭坚对周敦颐同样心仪备至。“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便是其《豫章集·濂溪诗序》里流传很广的名句。他的诗作《赣上食莲有感》,通过剥食莲子想到母亲的慈爱及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句云: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这里照例借用《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达自己为人和做官的气节与操守;而对莲心苦涩,“知味良独少”的刻画,则隐约传达人生不易,宦海沉浮的体悟;最后两句“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既是对家乡的怀念,又满怀对同胞的祝福。
据《爱莲堂周氏宗谱》,周敦颐的后人周致成考取一品文官,家族长辈在他衣锦还乡时,特地于府邸院中建“爱莲堂”,并在门楼的石雕上,雕刻一枝从涟漪清水中长出的莲花,喻义“一品清廉”,意在告诫他即便官至一品,也要保持清廉不染。莲,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正高洁;廉,洁不苟取,代表为人正派。两个字既谐音,又意义相通,使“一品清廉”成为中国富有深刻寓意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吉祥图案。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