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五个国家公园有了“户口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五个国家公园有了“户口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2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和制度创新,这就像是给自然资源“上户口”。记者日前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截至今年7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顺利完成登簿,这标志着我国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全部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拥有了“户口本”。

  这一成果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就以上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国家公园陆续“上户口”

  为何要给自然资源“上户口”?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保护就会落空。我国通过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以及水、林、草、湿、海、矿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进行确权登记,能够加强自然资源产权保护,厘清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有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产权基础。

  “近年来,我们陆续开展了国家公园的确权登记。”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胡善顺介绍,2022年12月2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完成登簿。登记结果显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为4268.54平方公里,其中国有面积3772.41平方公里,占88.38%,森林资源面积占自然资源总面积的97.21%。此外,该国家公园内还有水流、湿地、草原、荒地、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以上登记结果,成为当地实现国家公园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础。

  随后,2023年6月19日和9月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福建片区相继完成登簿。福建、江西两省在各自摸清所属片区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情况和权属状况、厘清国有与集体所有边界的基础上,加强跨省协同,共同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实现“一山共治”。

  2023年6月21日、8月25日、12月30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甘肃片区、四川片区也陆续完成登簿。其中,创新开展的三维立体登记模式,运用科技手段获取实景信息,为自然资源建立了“全息档案”,实现精准确权。

  2024年9月6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完成登簿,标志着我国目前唯一一个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国家公园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并妥善化解公园范围内1.9万多公顷的权属重叠历史遗留问题,划清国有与集体所有的界线。

  2025年7月4日,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登簿,登记数据为当地生态保护装上“数字引擎”,将为科研监测、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激活保护和发展双重效能

  “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圆满完成登簿,通过摸家底、建档案,明确了‘谁所有’‘由谁管’,真正实现‘底数明、权属实、边界清’,激活了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效能。”胡善顺说。

  具体来看,这为维护国家公园所有者权益提供了产权凭证。记者了解到,根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但具体由谁来代表行使、如何行使、行使的权利内容是什么,长期以来并不明晰。为国家公园“上户口”,正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通过清晰界定国有与集体所有的权属边界,妥善化解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权属争议,并关联不动产登记信息,也解决了所有权人不清、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为国家公园所有者职责履行主体“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产权依据。

  国家公园“上户口”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夯实了产权基础。胡善顺介绍,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仍面临产权界定、资产配置与有偿使用等难题。此番确权登记,解决了一批自然资源产权纠纷,清晰掌握了国家公园的产权“家底”,建立起涵盖各类自然资源权属状况和自然状况的数据库,为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处置、配置、有偿使用和收益管理等提供了权责归属依据。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国家公园“上户口”也为加强国家公园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提供了服务保障。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国家公园涉及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森林、水流、草原等,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通过国家公园确权登记,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的登记单元,依法对国家公园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将国家公园内各类自然资源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等信息在登记簿进行记载,明确谁所有、谁管理、谁负责,可以为国家公园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和有效监管提供产权依据。”胡善顺分析。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已全面铺开

  其实,给自然资源“上户口”,不只是国家公园。

  从五个国家公园到国际重要湿地,从大江大湖到国家重点林区……近年来,我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已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共有1057个重点区域相继完成登簿,总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覆盖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无居民海岛等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显提速,431个重点区域完成登簿,占已登簿总数的四成。今年6月,太湖完成确权登记,标志着唯一由中央直接行权的湖泊完成登簿;7月,西藏米堆冰川确权登记发布公告……一本本绿水青山的“户口本”,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产权支撑。

  胡善顺表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着力拓展自然资源登记覆盖面,目标是:“十五五”期间基本完成新设立的国家公园、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登记,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林区、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等自然资源登记,力争实现登簿面积一百万平方公里。

  同时,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将与生态文明相关改革协同推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登记成果及时纳入“一张图”产权底板,进一步强化登记成果服务应用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生态保护补偿、国家公园建设等相关领域,发挥好确权登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将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技术标准,研究制订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规程和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技术规范,及时总结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推动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政策制度执行力,确保登记结果真实有效、权威公信。”胡善顺说。

  (光明日报北京8月11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