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尘封的图档,在当下重焕光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尘封的图档,在当下重焕光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4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尘封的图档,在当下重焕光彩

——写在《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出版之际

  作者:庄建(中华读书报原总编辑)

  “太和殿的屋顶曲线如大鹏展翅,斗拱的韵律如同凝固的音乐,展现了人类对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英国建筑学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故宫。美国《时代》周刊,则将故宫列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世界理解中国文明的一个窗口。它的建筑语言、空间叙事,被不同国家的人们所“阅读”,激发起跨文化的审美共鸣。近日,当汇集了与故宫建筑直接相关的377件样式雷图档的书籍——《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全九函面世时,故宫背后尘封百年的营造智慧,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样式雷”传奇

  要读懂《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这套大书,首先得了解“样式雷”家族。

  清初,明代迁居南京、世代以建筑工匠为业的江西建昌雷氏家族,传承至雷发达时,经历代锤炼,“以艺应募”入京,开启了雷氏家族担任宫廷建筑师的历史。

  雷发达之子雷金玉,先以监生考授“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后担任工部营造所长班之职。因在畅春园上梁仪式中解决榫卯结构难题,雷金玉获康熙赏识,成为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雍正年间,雷金玉主持圆明园扩建工程,通过平地造园、山水布局及融合江南园林与西洋元素等手法,让圆明园大放异彩。由于功绩卓著,他在70岁寿辰时被雍正授予“古稀”匾额。

  从雷发达算起的雷家第四代传人雷家玺与其长兄雷家玮、三弟雷家瑞,都在清朝样式房供职。乾隆下令修“三山五园”及承德避暑山庄,为雷氏兄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雷家玺参与了宁寿宫花园、万寿山清漪园等工程,还承办了宫中年例灯彩等事宜,参与了清王陵的设计、建造工作。

  雷家发展至雷思起一代时,一门五人都进入了样式房。雷思起承担了咸丰帝在清东陵陵寝的设计任务,后因建造有功受封。

  “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身为样式房掌案,主持过重修圆明园、西苑三海,以及同治帝惠陵、东西两太后定东陵等重要皇家建筑工程,并全面负责颐和园的建筑设计工作。因主持重建天坛祈年殿等重大工程有功,雷廷昌被封为二品官员。

  至第八代时,“样式雷”家族随清朝的衰微而迅速败落,主持或参与了清二百年间皇家建筑设计与建造的雷氏家族,遁入历史深处。

  生辉的图档

  “样式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凝聚了他们心血与智慧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始终是熠熠生辉的存在。

尘封的图档,在当下重焕光彩

养心殿镀金花黑漆地仿西洋钟明窗表盘画样

  曾经,在世人的认知中,中国的建筑技艺多通过口传心授和手把手传授的方式继承和发展。因为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记载,寥若晨星。当雷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传人将建筑图样和文字资料记录于纸上,将精妙构思付诸指尖、传承下去时,人们的认知被颠覆了。

  凝结了“样式雷”二百余年心血的建筑图档,成图时间在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之间,现存两万余件。其中,包括进呈皇宫的图档和雷氏所存图档两大部分。这些图档,关联着京、津、冀、辽、晋等地众多清代皇家建筑,内容涉及城市、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在内的各种建筑勘测、设计、施工图和装修图,以及建筑模型(烫样),还有大量工程做法、随工日记、旨意档及堂司谕档等文字资料,内容丰富且系统。

  进呈皇宫的部分,原存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有图样千余件,另有部分文字档案。在样式雷图档三大收藏单位中,只有该馆收藏的图档是直接继承自皇家档案。这些档案,不仅未经商业售卖,而且因为是呈送给皇宫的正式设计施工图样,比较工整、精细。

  雷氏所储图档,则为代代相传累积而成。各代分家立业,自然也少不了分藏图档。

  营造学社

  样式雷图档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建筑史家朱启钤。

尘封的图档,在当下重焕光彩

文渊阁地盘立样

  民国初年,“彼时雷氏犹以为将来尚有可以居奇之余地,乃挈家远引,并将图样潜为搬运,寄顿藏匿,以致无从足迹”。十余年后,穷困潦倒的雷氏后代,开始零星变卖图档,并四处求售。

  此时,恰逢朱启钤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以梁思成、刘致平、刘敦桢等建筑学家组成的学术团体,非常看重这些资料。忧于图档可能会流散的朱启钤,发现日本人也在收集图档,更感图档流失海外的危险。他奔走呼号,力主政府收购这批图档。1930年5月,朱启钤听闻有雷氏出售图档,即向当时的文化基金会上书,希望筹款收购这批图档,存于国立北平图书馆,以备研究之用。文化基金会采纳了朱启钤的建议,拨款五千元收购存藏。这批图档遂成为北平图书馆的第一批入藏品。同年冬,第二批图档入藏。此后几年,北平图书馆又先后在雷宅购得零星图档,在五洲书局等30余个书社斋阁购得两千余件图档。1937年,北平图书馆的收购工作基本结束,共收藏图档约15000件,烫样76具。同年,北平图书馆将购存的烫样寄存于历史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转交故宫博物院保存。中法大学撤销时,所藏样式雷图档由故宫博物院购藏。加之故宫博物院零星购买的其他图档,该院共藏样式雷图档2900余件。

  此外,另有少量图档分藏于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首都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大学、北京档案馆、文物研究所等单位。

  进入大众视野

  样式雷图档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等领域的研究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通过图档,还可了解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作为样式雷图档主要收藏单位的国家图书馆,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批珍贵的文物“活”起来。

尘封的图档,在当下重焕光彩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

国家图书馆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4年,“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出版工程启动。这一工程,是该馆首次对所藏样式雷图档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出版,甫一立项,就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国图古籍馆承担了图档出版的编纂整理工作。为了让尘封的图档重新焕发光彩,古籍馆的工作人员努力“穿越时空”,和“样式雷”进行对话。

  与其他古籍文献形态差异不大不同,样式雷图档资料的幅面大小不一。图档本身酸化、破损、贴签掉落等状况,也时常出现。为了让图档的保护、利用更加系统有序,便于检索,古籍馆不同科组人员通力合作,尝试制定了图档的酸碱度测试实验方案、破损修复程序,并尝试使用非接触式大幅面扫描设备,解决图档数字化与出版困难等难题。为了从几千张图纸中找到“那一张”,帮一个“无标注、无出处”的图纸“认祖归宗”,十年来,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在15000余件图档中爬梳剔抉。每一件图档,都成了他们熟悉的存在,像同事,像家人。

  图档的尺寸大小不一,大的有6米长,小的不足巴掌大。除此之外,其呈现方式也多变,有黑白线描图,有单色、多色图样,还有文字档案。如何将这些文献以清晰、合理的形式表达,最大限度地呈现其原貌?从事古籍影印出版多年,国家图书出版社的编辑们逐渐摸索出了解决之道——成书开本为2开,每页图纸经折叠后放入函套;四色单面印刷,以散叶、编号的形式出版;书的内容以图纸为主,说明文字为辅;图纸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规则摆放,著录文字统一排在书稿左下角的固定位置;每页摆放的图纸数量以原图大小为标准,个别超大尺寸者一页一图,尺寸稍小者拼在一页,兼顾图档的实际情况与版面疏朗原则……影印出版后的样式雷图档,既呈现了原貌,也焕发出了新的容光。

  截至目前,工程已陆续出版11卷104函,分别为《圆明园卷初编》《圆明园卷续编》《颐和园卷》《香山玉泉山卷》《清西陵卷》《畅春园卷》《南苑卷》《王公府第卷》《定东陵卷》《万寿庆典卷》《故宫卷》,共计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5100余件。

  清宫变迁见证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的编纂工作启动于2021年,历经四年方得以完成。该书收录与故宫相关的样式雷图档377件(包括图样303件,文档74件),生动展现了清中晚期故宫各殿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装修陈设、装饰艺术及其演变,揭示了清代宫殿修缮的过程。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卷中的100余件养心殿图档,对于研究这一建筑在嘉庆至光绪年间的多次改造情况、建筑格局的连续性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一手史料文献,故宫样式雷图档以具象的形式,为学界探究清代宫廷营造体系、建筑技术传承及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佐证。它的出版,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成果,为研究、保护、修复故宫古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为促进故宫和北京中轴线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文献,更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

  “活”起来的样式雷图档正在走近大众——国家图书馆以样式雷图档为主题的讲座和展览以及专题片,吸引了众多观众。因出版而重新焕发光彩的样式雷图档,正向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读者,讲述着东方古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和传承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选自《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故宫卷》)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4日 11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