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策展者说】
作者:马俊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印记北京中轴线”展策展人)
7月27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拉开帷幕。这是继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之后,“印记北京中轴线”展的再次巡展,旨在纪念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
“中国篆刻”与“北京中轴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策划“印记北京中轴线”展,就是想以篆刻艺术为载体,展示北京中轴线七百余年历史文脉。
小印章展示大主题
我们利用印文短小精悍的特点,精心制定了176条印文,每条都配有简洁的边款,加以拓展和阐释。这些印文涵盖北京中轴线上15个遗产点,以及都城建筑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还包括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它们就好像核心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系统地阐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北京中轴线》 作者:徐承涛
材质:石 手工刻制
依照确定的印文,创作者充分运用艺术构思,采用战国古玺、秦汉印、图案印、明清流派篆刻等风格样式,创作出200多方精美的篆刻作品。例如,“理想都城模式”印就采用朱文大篆、战国玺印风格,古朴秀逸;“面朝后市 左祖右社”印采用朱文小篆、战国玺印风格,童真烂漫;“天安门”“钟鼓楼”“辑芳亭”等印采用白文汉篆、汉印风格,方正端庄;“冬至祭天”“元亨利贞”等印采用朱文鸟虫篆,盘绕繁复,富有装饰趣味;“文渊阁”印用朱文汉篆,巧用透视关系,形成立体效果;“天圆地方”“来今雨轩”等印则采用细朱文风格,圆转清丽;“天桥”印采用文字与图案混合设计,文字为鸟虫篆,图案为两个杂技人物,有汉代画像砖风格,展现天桥与曲艺杂技的特殊关系。
《天安九州》 作者:马新国
材质:金属 激光刻制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创作者还采用篆书以外的字体进行创作,如印刷字体、美术字体等,别开生面。例如,“皇乾殿”印采用朱白文相间的美术体,将三字竖排、变形,设计成一座古代殿宇的形状,可谓奇思妙想;“正阳门”印则用朱文美术体,“门”字包住“正阳”,形成门楼的图案,沉稳厚重,耐人寻味。由此可见,汉字的任何字体都有设计的空间,都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有专业篆刻工作者,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众篆刻爱好者,如大中小学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再现了三千多年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的总体风貌,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气质,达到了用小印章展示大主题的艺术效果和展览目的。
巧造型提升观赏性
北京中轴线上既有金碧辉煌的宏大建筑、宽广开阔的城市广场,也有精巧别致的亭台轩榭、曲水回廊,更有无形的价值观念、民风习俗,单以印文来展示,不免显得有些单调。
《御花园》 作者:尉斯童、李子雯
材质:树脂 3D打印
为此,我们一改传统印章的制式、钮式和造型,如龙钮、虎钮、鼻钮、瓦片钮、薄意装饰等,采用与印文相关的现代造型和图案。例如,“人民大会堂”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印的印身,就设计成场馆的造型。“亲耕享先农”印的印身设计成农神后稷的塑像,“象天法地”印的印身设计成浑天仪的造型。“北京雨燕”印的印身则设计成风筝的形状,上面还绘有北京雨燕一年四季的飞行路线图。“享殿”印在木胎漆面上喷绘出享殿的彩色照片,“礼仪之门”印的印身采用水晶材料,内部调出蓝色图案,犹如一件玲珑剔透的抽象艺术品。这种改变,是印章形式与时俱进的表现。
这些印章造型,还与雕塑、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等艺术和工艺结合,与印面设计一次性制作完成,同传统印章的设计制作工序迥然不同。这样的印章造型,不再是单纯的印章,而成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摆件。这些精巧细致、灵动活泼的印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大大提升了印章的观赏性。
故宫博物院藏清银镀金交龙钮“大清嗣天子宝”
展览现场还特别展出20多方清代御用玺印,如“大清嗣天子宝”“敬天勤民之宝”等,与大众篆刻作品并列展出。这些印章的字体、设计、尺寸、材料等体现了清代的玺印制度、制作工艺和审美追求,古今辉映,凸显大众篆刻锐意创新的特质。
新思路拓宽参与面
这次展览显示出当代篆刻在继承传统篆刻艺术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先进技术,采用新理念、新题材、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守正创新,取得了整体突破。
具体说来,就是对传统篆刻的各构成要素加以创新。在内容上,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在字体上,坚持以篆书为主,尝试新字体。在印材上,开发新型材料,如玻璃纤维、新型石墨、光敏树脂、玻璃微珠等,尤其是玻璃微珠,可塑性很强,可以调出各种质感和色彩,而且物美价廉,适合广泛使用。在造型上,突破传统印章造型的模式,设计与印文相关的现代造型。在设计制作上,提倡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进行设计,以机器雕刻、3D打印、彩色喷绘等方法制作和装饰印章。在应用上,开发印章文创产品,用作毕业印、婚庆印、荣休印等,倡导新的用印风尚。
我们希望充分开发篆刻艺术在汉字设计创意上的潜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喜欢上篆刻艺术。传统篆刻的门槛较高,不利于普及。如今,强调对汉字的设计,既能培养人们创新创意的能力,又可以增强人们对汉字的亲近感,进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改变艺术创作方式。应该因势利导地倡导青少年率先使用数智工具,积极参与篆刻艺术的创作与传播。这样,篆刻艺术就会由作为文人雅好的小众艺术,真正转变为参与人群广泛的大众艺术。这,就是我们举办“印记北京中轴线”展的初衷。
(本文图片均为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