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盛夏时节,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后洋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7300多亩林场绿意葱茏。不远处,只见林下金线莲舒展枝叶,养蜂人的蜂箱散落林间。见记者前来,村民黄传融弯腰查看药材长势,脸上漾起笑容对记者说:“曾经要靠砍树生存,现在‘不砍树也能致富’。”
很难想象,如今这里的满目苍翠,曾经是一片荒芜。
20世纪80年代,黄传融的父亲,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开垦荒山。春节刚过,他们就上山种树,冒着严寒,在雪地里扒开积雪栽下树苗。仅用了三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就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有名的“造林大王”。在他的带领下,后洋村掀起造林热潮,全县林地面积新增5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8%跃升至72.96%,林木蓄积量达445万立方米,昔日的“光头山”已化作万亩青山。
山上有树,日子就“盘活”了。“我现在仅蜜蜂养殖一年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黄传融说。他与50多个村民组建荣茂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杉木林下种了50多亩药材,每年创造50多万元的收益,为近30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科学的林下套种和错季轮作,让金线莲、草珊瑚高效产出,药材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药财”。在全县层面,周宁利用9.4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建设57个林下经济项目,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3.1亿元。参与建设的林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300家,带动就业近万人。“不砍树,也能富”在周宁已成为现实。
峰峦起伏、溪谷错综,走进位于七步镇的中国华电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只见云雾缭绕间,水库碧波荡漾,正为迎峰度夏源源不断发出“绿电”。
该项目的主体工程于2017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期间,参与各方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借助科技革新,创下了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领域的多项“新纪录”。华电福新周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罗香表示,要建成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型电站,“让周宁的山更青、水更蓝”。
数据显示,自2022年投产至今,电站累计发电26.11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45.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47万吨,在提供清洁能源、助力节能减排方面成效显著。
作为闽东茶叶主产区之一,周宁县还出台专项方案,对实施“煤改电”的茶企给予50%费用补助。截至目前,全县有34家茶企完成茶叶加工煤改电改造,实现电能替代58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5440吨。在福建归来客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娇莲见证了“煤改电”带来的变化:“现在茶厂环境变好了,茶叶品质也跟着提升。煤改电后,收入增长了两成。”
绿色转型同样发生在工业领域。在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一期已有31家企业实现投产。园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行工业污水统一处理、循环利用。2022年,总投资3.3亿元的宁德市大数据产业园在周宁落地。数字赋能,让周宁“碳库”更优质稳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周宁用多年的时光证明:那些扎根于土地的树苗,终将长成惠及子孙的财富;那些守护青山的坚持,正在收获“点绿成金”的时代馈赠。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