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22】康绍忠:师道如水,润泽满园芳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22】康绍忠:师道如水,润泽满园芳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3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22】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甘肃武威民勤县有个青土湖,每到夏日,湖畔芦苇摇曳、绿草如茵;一群白鹭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引得人们驻足观赏。谁能想到,这里30年前还是一片萧索冷寂的荒漠?

康绍忠 受访者供图

  这如画风光的背后,是一位农业水土工程学家30年的坚守;这“由黄变绿”的地方,也是这位为人师者培养学生最好的实践课堂。

  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

  1962年,康绍忠出生在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湖南桃源。身为农家子弟,他对水与土地的关系有着天然的敏感。小时候,看着父辈一趟趟挑水浇地,他便形成了一个朴素的认识:“水用得好,庄稼才能长得壮!”

  一种研究“水文章”的热望逐渐坚定。16岁参加高考,他以桃源四中最高分考入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原西北农业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此后,他把课堂和实验室都“搬”到了广袤乡野间,一门心思投入到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之中。

  1984年11月,为了验证自己提出的“干旱缺水条件下作物耗水量估算模型”,还在读硕士的康绍忠第一次来到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冲击具体而直接”——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干涸见底,目之所及全是荒漠、盐渍化土地。

  11年后故地重游,他看到民勤县东渠乡大号三社的村民因缺水而背井离乡,人口由130多人减至21人。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康绍忠,他下定决心要为石羊河做点事。

  说干就干。3个月后,由康绍忠主笔的《河西石羊河流域高效农业节水的途径与对策》发表,首次系统分析该地区的水环境,并提出了农业节水高效利用的初步设想。

  一篇文章远远不够,康绍忠决定扎根西北,建立实验站,探索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方法路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于是,他带着学生在这里“安了家”。

  扎根实践的言传身教,渗透在这场科研攻坚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

  “康老师常对我们说:‘搞农业水利,不在田间地头,哪来的真学问?’那段时间,为获取准确可靠的试验资料,他几乎天天带着我们在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顶着烈日,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也无暇顾及。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十多天才能洗一回澡……”2012级博士生王振昌记忆犹新,“他把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搞科研必须扎实深入、决不能纸上谈兵的要求‘种’进了我们心里。”

  与扎实深入相伴生的,是严谨求实,“容不下半点儿含糊”。

  “野外数据必须亲手测,实验报告必须亲手写,学术探讨必须敢争辩,再小的疑点和纰漏都不能放过。”康绍忠常对学生念叨。一次,有位博士生的论文里一个数据存疑,他二话不说,带着学生去田间复测,连续蹲守7天,直到拿到准确结果才算罢休。

  1亿余组宝贵的试验数据,就是这样通过40多项野外定位科学试验,一点点搜集而来的。康绍忠带领团队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的统一,石羊河下游流域地下水位明显回升。2010年,青土湖终于再现“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的怡人景象!他带领团队研究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还在新疆、山西、宁夏、河北等地推广应用,每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

  水润泽土地,更滋养心灵,正如康绍忠对学生的无声关爱。

  2008年6月的一天,康绍忠正带着学生驻扎在野外勘察。一大早起来,他发现,田间的实验渠道边蹲着一个身影。走过去一看,是博士生姚立强。他正在做不同土质渠道渗漏监测实验,要反复进行放水、定时读取水位数据、补水等操作,熬了个通宵。

  看着姚立强一会儿控制出水,一会儿埋头观测,一会儿又忙着记录数据,康绍忠赶忙上前搭把手:“你去操作补水吧,这里交给我。”说罢,便俯下身子观测水位计。这一忙活就是整个早晨,观测一结束,他交代了姚立强几句,便匆匆赶往下一个试验观测现场。

  这件事,被姚立强写进了日记:“通宵监测让我有点疲惫,但是康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今天,姚立强已成长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中坚力量。

  2003级博士生夏桂敏记得,一次野外采样过程中,沙尘暴突然来袭。看着瞬间变得昏黄的天地,康绍忠毫不犹豫地让学生们先撤离,自己则护着样本箱坚持到最后。许久,风暴停息了,他已是满头黄沙,眼角被沙粒磨出了血……

  像老农侍弄庄稼般精心培育人才,也如清溪浸润大地般助力学科发展。

  不管多忙,康绍忠都坚持“站好讲台讲好课”。他倾心打造了核心通识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深受学生欢迎。这门课程大到体系搭建,小到图形表格引用,都是他与团队教师反复论证、精雕细琢后确定的。

  “每次上课,康老师都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他会利用这段时间和我们聊天,详细了解大家的专业背景、研究兴趣、课程难点等情况。有了这个基础,他的课总是讲得深入浅出,特别吸引人。”博士生黄航行说。

  今天,年过花甲的康绍忠每年仍花大量时间在野外调研。去年在新疆考察棉田灌溉情况,酷暑难耐,学生们劝他坐越野车看一圈就好,他却摆摆手拒绝了,扛着仪器,在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棉苗喝没喝够水,得用脚踩踩土才知道。”他裤脚上沾满的泥点,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心里……

  几十年来,康绍忠先后指导硕士生95人、博士生76人,48人已晋升为教授。他常笑言,这遍地桃李、满园芳菲,是自己此生最大的幸福。

  在他的书房里,最亮眼的是两样装饰——

  一幅卡通“全家福”,他和爱人端坐正中,年轻的学生们如花瓣般簇拥在四周,浓浓的笑意里流淌出幸福。画面顶端书有We are family(我们是一家人)。这,是去年教师节学生们送给他的礼物,也是他视若珍宝的收藏。

  一张书法条幅,上书四个大字:“善水润生”。这,是对他知农爱农、潜心科研的概括,也是对他育人情怀的描摹——最珍贵的学问,如水般灌溉大地;最动人的教育,如水般润泽人心!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01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