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守护烈士墓,从爷爷高福传到父亲高士学,再交到我和弟弟手上,已是第三代,有87年了。”清晨薄雾中,69岁的高显文挺直腰板,脚步坚定地爬上山。在辽宁省开原市砬子山半山腰,烈士周建华与23位无名战友的合葬墓静静矗立。
高显文介绍,1937年12月23日,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政委周建华带领23名战士,目标是端掉西丰县境内的郜家店警察署。战士们在夜色掩护下突袭成功,却在撤离时遭遇日军大部队追击。敌众我寡,战斗异常惨烈,周建华与23名战士最终在砬子山壮烈牺牲。
“当时日军控制严密,村民强忍悲痛不敢声张。直到转年开春,爷爷联合西南沟村黑背屯五大户悄悄上山找寻。但战斗已过半年,遗体早已难辨,周建华的头颅被日军残忍割去,23位战友更是连姓名都没能留下。”说起这段历史,高显文心情沉重。村民们怀着崇敬与悲愤,将遗骸集中火化合葬,爷爷往骨灰里掺了把家乡的黑土。烈士们的英魂在这片黑土地上安了家。
钻苞米地、蹚泥泞、爬山石……镇里没修路时,从西南沟村黑背屯到烈士墓,单程要走两小时。“父亲总是跟我们念叨,英雄的安息地不能荒,活一天就要守一天,风雨无阻。”高显文回忆说,每逢清明就上山除草、添土,从未间断。
1991年,高显文外出打工,但每年清明必返乡扫墓,“就是在火车上站一夜也要来”。后来,弟弟高显成也加入进来,雷打不动地守着墓园。直到2012年,56岁的高显文回到西南沟村黑背屯,守护英魂成了他的事业。在村里六七户人家的主动搭伙下,由兄弟俩带头分工,护墓队成立了。
林涛阵阵,山风鸣鸣。清明带着护墓队一起祭扫,高显文会仿照爷爷当年的传统,摆上热乎的玉米饼子;正月十五,他拎着24盏罐头瓶灯走在前面,为英魂照亮归家路;他格外珍视墓地中央象征周建华的老树以及周围代表无名战友的松树林,对这些树木悉心呵护……
近年来,在开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关部门现场研究、反复协商、积极推动,对这片合葬墓进行了系统修缮。墓区铺设了平整的地砖,四周围墙及陡坡处加装了安全护栏,沿坡修了缓步台阶,通往墓区的土路也被仔细垫平。
前不久,强降雨过后,雨水顺着地砖缝隙和地势流走,墓区里依旧清清爽爽没有淤泥,墓前出现了许多新脚印。“这是李家台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来祭扫时留下的。”看着一树红绳在风里飘着,高显文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高士学来这里的情景,“虽然年纪小、懵懵懂懂,却满怀对烈士的崇敬。”
一代又一代接力守护,红色基因在这片革命沃土上赓续传承。李台粮库退休老人连续13年祭拜,临终前还念叨“该给碑描红了”;黑背屯的陈彪,不管农活多忙,清明那天准会出现在墓前,手里攥着把新采的花……
“我这身子骨,再干十年八年没问题。”高显文蹲在墓前割草,声如洪钟。高显成在一旁递过抹布,他接过擦去碑上的浮尘,“周建华烈士之墓”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