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王玉鹏(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新大众文艺,产生于技术革新与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以人机协同、多模态叙事、全媒体传播等为特征,依托云端交互实现人民性表达。为加快新大众文艺发展,必须筑牢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根基——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到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再到坚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与组织工作机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是新大众文艺的内在要求,还是筑牢人民性根基需遵循的原则方向。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的创作根基。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人民离不开文艺。另一方面,文艺必须在人民中有深厚根基,结合人民的感情、思想及意志,为人民所了解并爱好。为此,新大众文艺要吸引人、抓住人与影响人——不论采取人机协同的创造手段,还是运用融合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的非线性叙事形式,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新大众文艺才能矢志不渝地坚持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风格,把人民放在最为首要的位置,把人民生活放在文艺创作的核心。
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不仅确保新大众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毫不动摇,还为加快推进新大众文艺发展提供必要保障,筑牢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根基。
当前的新大众文艺领域,题材画地为牢、人物塑造干瘪、创作心态浮躁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此,要尝试以制度保障与人民评价为切入口来破局。一要以制度保障环境。进一步完善新大众文艺创作引导机制,强化新大众文艺领域的综合数字治理,构建“教育、引导、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贯通的行业风气建设体系。二要以人民评价作品。在数字时代,特别要注意摒弃“唯流量论”,从而建立“社会效益优先”的综合评价标准。
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不论是《觉醒年代》还是《山海情》,或是《人世间》——这些新大众文艺作品,通过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并收获好评如潮,其背后的支撑力量,几乎都是扎根人民的创作家。贵州依托文艺名家工作室孵化《上春山》《消夏图》等新大众文艺破圈之作;浙江通过“文艺两新”培训,逐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自由作家、手工艺人。在数字时代,新一代文艺创作者以别样的创作模式、多元的叙事形式与多样的传播方式回应人民情感。
为推进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要从成果涌现到人才培育、从作品质量到环境治理全方位发力。而改进文艺工作机制,则是保障原则方向得以坚持、支撑条件得以满足、前进路径得以坚定的制度基础。
机制改进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欣赏接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跟上时代并筑牢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根基,必须从服务机制到引导机制,再到组织机制,对新大众文艺工作机制实施改进。
政策是首要支持,为此,要加快制定新大众文艺专项服务政策。平台搭建必不可少。可加快建设完善数字文化资源库,提高创作资源利用率;可建设对接先进AI技术的创作平台,以人机协同推进创作资源精准匹配;也可搭建全媒体平台,最大程度扩大优质作品展示空间。为保护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脑力劳动成果,需加强数字版权保护与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价值观引领是首要引导任务,新大众文艺创作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单位不仅要请专家学者把关文艺成果考评,还要创新人民评价机制,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在保证评价真实有效前提下为人民开设绿色通道,从而把人民评价列为文艺创作成效重要指标。同时,要协同文艺相关部门,以AI技术抵制低俗、庸俗与媚俗产品的创作,加快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建强新大众文艺融媒体传播平台。应用先进数字技术,合理规划题材并科学管理项目;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人才培养与梯度建设。此外,还要强化数字产业创新融合,促进新大众文艺跨界融合。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