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关铭闻
谁不希望有闪亮的青春?谁不希望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话,曾影响了几代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时,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过时了吗?没有!
的确,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舞台,不是物理空间多么尊崇,不是职位头衔多么显赫,不是掌声鲜花多么热烈,而在于所做的工作,是否为国家所需、人民所盼、群众所想!
广袤的西部,就有这样宏阔的人生舞台!
一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首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如今听来,依然是那样的荡气回肠!
雪山瀚海,草原牧场,平川沃野,沟塬峁梁,这就是我们的西部!这样的西部,任你跃马驰骋,任你纵辔提缰。
如果你是学习地质勘探的,这组数据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全国已探明的158种矿产中,西部就有138种。全国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钻机、磕头机唤醒了亿万年沉睡的宝藏,滚滚油气流正催动着祖国向前、向前。攒足劲了吗?还有更多更多的宝藏等着你去发现,等着你把华夏点亮。
你是学水利的?西部可就是你施展才干的天堂:西部水能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0%以上。刘家峡、龙羊峡、八盘峡、青铜峡、白鹤滩……这些响当当的水利枢纽,哪一个不在西部的土地上?瞧,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了,建成后,发电量会超过3个三峡!准备好了吗?未来筑起的大坝上该有你的智慧和力量。
你是学畜牧的,那就更该到西部。全国五大牧区均在西部。你知道新疆的库鲁斯台草原吗?将近2600平方公里。信马由缰奔驰吧,跑累了马,跑黑了天,前方依然是草原。乌鲁木齐,出城你看,绿茵从城边一直延伸到了南山的天际线。当年的巴什拜,正是凭着“巴什拜羊”,把名字刻进了各族人民心田;刘守仁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让“细毛羊之父”美名遍传。“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到了这里,你能不把自己的学识、理想甚至终生与脚下的土地相连?
西部大舞台,西部大有趣,西部大可为。
李吉学的是园艺。入校,他就揣着这样的梦想:驾着敞篷吉普车,穿着卡其布工装,管着几百、上千亩果园。大学实习来到石河子,“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系统,渠成网”,眼前无垠的土地,让这个山东汉子血脉偾张。毕业后,他把新的人生起点搬到了新疆。沙海创业15载,风霜染黑了脸,葡萄、苹果、冬枣,果园从50亩发展到1500亩——这是他在沙海里“写”下的“诗行”。
1991年夏,同住一个宿舍的中国石油大学学子蒋仁裕、韩易龙、王焕增三人约定:“找石油,就到西部去。”三兄弟毅然登上了西行列车来到库尔勒。挺进“生命禁区”,征战“死亡之海”,鏖战天山昆仑……34载雨雪风霜,库尔勒从边陲小镇变成“沙海明珠”,塔里木油田已是“西气东输”的主战场。而三兄弟,也早已鬓角染霜。说起初衷,依然笑声朗朗,因为他们相信,“找油的人,永远年轻”;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留学归来、扎根西部的青年科学家王忠感慨:“从前在海外顶级实验室做研究,发表的是论文;如今在青藏高原做生态研究,书写的是山河给出的试卷,肩挑的是学子的家国责任。”
二
壮美山川、丰富资源,这是舞台;群众之需、百姓之盼,也是舞台。
“你们医生来一次,我们少翻三座山!”在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彝族大爷拉着山东大学义诊队员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一句朴实无华的感谢,道出了多少期待!
“娃娃书记,留下来!”在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柯尔克孜族牧民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央求李文娟。这声发自心底的呼喊,饱含多少信赖!
“‘雪莲花老师’,你们给娃儿开了一条看世界的路!”在西藏林芝市一中,藏族阿妈把哈达挂上支教团丘沐梓的脖颈。一个独具特色的称呼,传递了多少真情!
质朴的话语,透着西部群众对人才的渴盼!
这种渴盼,记录在城乡居民增收的账本上: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部比西部高出约60%。
缩小差距,除了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离不开一批批有志之士的奔赴。不是吗?大学生齐晓景回到内蒙古家乡,创办合作社,从帮助一个贫困户开始,带动全村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这种渴盼,体现在基层群众求医问药的诊单中: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东部比西部高出近40%。
西部“缺医生、缺床位、缺技术”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正因为此,这里到处有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位置和战场。在新疆奇台县,从骨科、儿科、内科到感染科、医务科,援疆医生吴文昌样样拿得起、干得好。
这种渴盼,也投映在孩子们渴望新知的眼神里:义务教育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本科及以上教师数,东部显著高出西部。这个故事令人感伤:为留住一名硕士学历物理老师,宁夏某县中学竭尽全力凑了一笔安家费,依然未能阻止人才远走他乡……
西部对人才的渴盼,又何止这些。
这是一个颇显矛盾的现象:随着国力增强,随着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持续推进,从数字化教学设备,到智慧化的医疗设施,西部地区硬件设施得到了质的改善和提高,东部有的,这里也有!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设施在这里却“冷场”。
为什么?因为缺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家医院的领导这样诉苦:医院4年前就冲上了三甲,在对口援助单位支持下,高端设备一台台往里进,可当地懂操作、会维护的人才太少……
贵州毕节一所乡镇中学的校长这样抱怨:“多媒体教室早就配上了,网络全覆盖也不是问题。可精通计算机的老师太少……”
教育缺老师、乡村缺技术、产业缺人才……从教育到医疗,从乡村振兴到基层治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不需要人才!
那就去吧,把青春写在雪山之巅,把论文写在田野之间,把名字刻在人民心间。西部的舞台最辽阔,西部的青春最灿烂!
三
“诗和远方”,年轻人常如是描摹心中的理想。西部,正有着最真切的“诗和远方”。
它可以是收工后,览尽“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浪漫;可以是唇齿间哈密瓜的清甜、吐鲁番葡萄的甘洌、库尔勒香梨的脆爽。
比视觉壮美、味蕾盛宴,更让人念兹在兹的,是被拓宽的生命维度、是心灵的安放、是精神的滋养。
“新疆风习培育了我,新疆的雄阔开拓了我,新疆的尤其是维吾尔人的幽默熏陶了我。”多年之后,作家王蒙“怀着最美好的心情”回忆起16年新疆岁月,说起那给了他“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更加朴素与更加健康的观念和态度”的热土。他说的更多的是乡亲们“恩重如山”的接纳和信任、以及这块土地给予人们的古道热肠。
人,是需要情感温暖的。人,是需要精神支撑的。或许,西部给不出最优越的条件、最丰厚的薪酬,但那种慰藉心灵、丰富人生、安适灵魂的感觉,永远如饴在喉,甜蜜悠长。
这,正是这片大地,这个舞台,难以用物质衡量的韵味、魅力与光芒。
被誉为“中国新闻界传奇”、只身赴疆的记者欧琳,直至暮年,那铭心刻骨的瞬间还叩击着她的心房:滴水成冰的毡房里,女主人把全家人的被子都盖在她身上;困难时期,一把金贵的炒麦硬塞进了她的茶碗里,全家老小宁愿饿着肚肠……
这份深厚的情感联结,让多少人由此心系西陲、念兹在兹;这淳朴的民风,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终生难忘。
有微末小事的感念——
这是许多人都描述过的风景:“不管认不认识,走在路上如果想拦‘顺风车’,只要笑着招手,老乡不管驾的是马车、驴车、摩托车还是小轿车,都会捎带你一程,哪怕自己绕道也乐意。去老乡家走访,抓饭、烤肉、馕、核桃、杏仁……恨不得家里有的都捧出来由你品尝。”
更有患难与共的瞬间——
西藏南木林地震时,教学楼剧烈摇晃。学生没有独自逃生,而是冲回来紧紧拉住岳刚老师的胳膊,大声喊道:“老师,一起跑!”这危难时刻最本能的反应,是学子对师恩的最高奖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别人点亮心灯,又何尝不将自己照亮?
曾在情绪低谷中挣扎的毕节教师朱启平,是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是一本本写满心里话的留言册,给了他“被需要”的幸福和走出阴霾的勇气。“每次站上讲台,都能感受到学生的信任、期待……”
扎根西部的老一辈学人注意到:人们总爱用“瓜奶奶”“敦煌的女儿”称呼自己;许多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说“老乡把我当孩子”。“东娃子”“杰娃子”……一声声乡音昵称里,是被真心接纳的温暖。一名志愿者说得动情:“我觉得自己像一棵刚破土的树苗,被无数温暖的手轻轻托住。”
温暖,终会沉淀为深厚的情感——是同甘共苦的记忆,是并肩作战的艰辛,是分享成功的欢愉,这一切,必将汇成你与这片土地共同的故事。
从东海之滨进藏工作的诗人陈人杰,正是在雪域高原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写下山河浩瀚,和“自我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西部计划志愿者欧阳海怡最终选择留在南疆小城,不仅因为老乡的热情,更因被当地人民“战天斗地”的志气震撼,决心“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樊锦诗守护敦煌数十载,只因自觉已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精神血脉再难分离。
这一个个“此心安处”的瞬间,这点点滴滴相携相助的温暖,汇聚成留下、扎根、奋斗的真切理由,为这片大地铺就动人的底色,也召唤着后来者踊跃向前——
来吧,这里舞台宽阔,任你放歌。当你将理想汇入西部发展的长河,当你以真诚拥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你所获得的,将不仅是事业的舞台,更是生命的辽阔。
这里有你的“诗和远方”,在这里,你能见证世界,亦能成就自我!
(执笔人:谢文、付小悦、王斯敏、钟超)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