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日前,宁波乡邦文献丛书《四明文库》赠书仪式暨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这是宁波版的《四库全书》。”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说,这也是国家图书馆第一部可以公开借阅的纸本大型地方文库丛书。
“作为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编纂最系统的乡邦文献总集,《四明文库》全面展现了宁波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在传播与应用上体现了时代价值。”浙江省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猛挺介绍说,从2021年12月启动该工程,宁波出版社已出版四批成果,累计收录文献342种,分250册印行。
宁波古称“四明”,自宋代以来文教兴盛。这里有王应麟、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名家硕儒,有亚洲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也有着文献名邦的美誉。
“收集乡邦文献,也就成为四明学者自觉的守护和建设。”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介绍说,距今最近的一次编纂是在1930年,著名教育家、藏书家、文献学家张寿镛详细调查了四明文献的存佚,编刊了《四明丛书》前8集,共收书178种1177卷。这是宁波历史上第一部郡邑丛书,也是民国郡邑丛书之最。
百年倏忽,盛世修典。宁波的文献“家底”究竟有多少?宁波市委市政府将编撰工作列为“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成立了编纂出版学术委员会,约请了国内知名的古典文献学、图书馆与情报学、出版学、数据开发等领域的专家加入。2021年宁波《政府工作报告》还将“出版第一辑《四明文库》”列为年度工作任务。
2021年5月10日,《四明文库》编纂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学术委员会在对编纂体例、书目版本、底本采集、出版形式、数字平台、宣传推广、科研规划等展开充分研讨后,最终确立了编纂框架。”《四明文库》编纂出版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甬籍著名学者陈尚君介绍,项目总体分三编,甲编为古代文献编,包括经、史、子、集、丛五部;乙编为近现代文献编;丙编为当代学人著作编,分步编纂,依次出版。所选文献底本首先采据善本、孤本、古本、稀见本,以仿真影印出版方式为主,部分文献加以点校,同时为每种文献撰写内容提要,以期考镜浙东历代学术,辨章四明文献源流。
瀚海拾珠。千百年的古籍分藏于世界各处,又有公私不同藏家,签约复制影音也都有着复杂的过程,这是一场艰巨的“古籍寻宝记”。
回首4年的埋头古卷,宁波大学教授、《四明文库》编纂出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如安感慨道,上至三国虞翻的易学著作,下至晚清新学纂述,除杨简、王应麟、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家名著,也搜罗了如张楷《律条疏议》、张儋之《四明鹳岭志略》等特色文献,连明代弘治年间的《宁波府文献》残本这种过去“只闻其名”的文献都找到了。
“过程可谓千辛万苦。”张如安说,张寿镛当年积累的16万卷典籍后多捐给国家图书馆,编纂团队仅从国图就调取了15种张寿镛的“约园旧藏”。有的书需要“拼版”,有的版本需翻遍各地图书馆目录。如《春秋贯玉》缺了几页,项目组从国家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的同版本中分别补配;姚燮的《四明它山图经》过去只出版过天一阁收藏的3卷残本,现在首次从国家图书馆获得完整的12卷稿本;还有《胡氏家训》,此次特意选了上海图书馆的清光绪木活字本,和常见的民国版本形成“错位”,给研究者多一种参考。
4年的史海钩沉,《四明文库》甲编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第二期将从2026年至2030年分5年实施,预计届时可实现1000余种文献、700册图书的出版规模,乙编和丙编的编纂出版规划也将同时启动。
“《四明文库》完整呈现了宁波的学术史,贯通了宁波文脉,也全面梳理了宁波人自古以来的文化精神,如南宋四明学派提出心之精神、明代王阳明的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浙东学派强调的经世济用、近现代以来的开放自强思想等,为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袁志坚说。
围绕着《四明文库》的学术活动在海外高校也是一场接着一场:《四明文库》“点校本”系列成果《朱舜水集》首发式与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举办;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采购了《四明文库》的第一批出版成果;《四明文库》被日本早稻田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海内外机构藏用……
7月13日,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的“宁波日”宁波—日本友城交流对话会上,宁波向长冈京、上田、益田等友好城市分别捐赠了《四明文库》收录的两种据明刻本影印出版的王阳明文录。
“十年修一典,不仅是全景式保留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是以现代学术体系重构地方文化基因,让中华文明基因库中的‘宁波叙事’越发鲜活。”徐猛挺说。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