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姚昆 宋喜群
1943年初冬,寒意笼罩着沂蒙群山。
随着我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日寇越来越紧张,调集重兵加大了对我围剿。11月9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32师团、第59师团及伪军共万余人,从莱芜、临朐、沂水等地出动,气势汹汹朝我鲁中抗日根据地扑来。
蒙阴群崮 蒙阴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避敌锋芒,鲁中军区主力主动跳出合围,由我八路军第二军分区十一团三营八连依靠岱崮有利地形断后阻敌。
崮,是沂蒙山区一种山地地貌,顶平、壁陡、坡缓,远远望去,像一个倒扣的碗。传说沂蒙山有七十二崮,光蒙阴县岱崮镇就有30多个崮。由于独特的地貌和位置,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八连把阵地设在岱崮镇西10公里处的南、北岱崮上。三营副营长张栋率两个排据守北岱崮,八连连长冯化德和指导员李玉堂率另两个排据守南岱崮。
13日,敌人开始进攻。先是飞机大炮一顿狂轰,然后由步兵发起冲锋。八连战士居高临下,用一捆捆手榴弹迎击日寇。小鬼子的多轮冲锋,都被击退。
夜幕降临,日寇只好停止进攻,点起篝火、支起帐篷宿营,以待天亮。
岂容小鬼子消停,我八路军组成小分队偷偷摸下山去,朝着篝火、帐篷投出手榴弹,并在返回的路上埋上地雷。小鬼子随后追来,被炸得人仰马翻。
连续多日,鬼子白天攻不上来,晚上又被袭扰,被拖得疲惫不堪。
无奈,日寇只好换掉进攻部队,调来精锐师团,并配置了重炮。进攻战术也做了调整:集中火力攻其一点——把南岱崮作为突破口。敌酋下了死命令:飞机每天至少要炸3次,炮队要以排炮集中轰击,步兵要以近迫作业冲击崮顶。
连日的轰炸,崮顶的石头都被炸成了粉末。可只要敌人的炮火一停,战士们马上从工事里钻出来予敌痛击。
10多天过去了,面对高耸的南、北岱崮和越打越勇的八路军战士,敌人丝毫没有办法。
穷凶极恶的小鬼子不断增加轰炸的强度,出动的飞机从3架、4架增至8架。俯冲、投弹,再次俯冲、再次投弹……阵地上一片火海,碾盘大的巨石从崖壁上轰然脱落,我军构筑在地下的工事被一段一段炸塌。然而,战士们没有退缩,只要小鬼子一露头就被击毙。
敌机又来了,这一次,他们投下了毒气弹。不少战士中毒昏迷。
幸亏崮顶风大,不多时毒气散去,有战士发现,大批鬼子已贴着崖壁爬到了阵地前沿。
此时,阵地表面几乎被夷为平地,坑道内碎石尘土深及膝盖。冯化德从土堆里钻出来,迅速组织还击。一排枪扫过,靠近前沿的几个小鬼子,跌下崖去。还有几个小鬼子从侧翼爬上了崮顶,冯化德端起步枪,朝一个鬼子就是一个突刺,鬼子哀嚎着跌下悬崖。其他几位战士,也纷纷跳出掩体,把小鬼子挑到了岩下。
小鬼子的这一波冲锋,又失败了!
鬼子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这支八路军竟如此骁勇。实在没招了,就逼着伪军在崮下喊话:“八路兄弟们,皇军说了,只要你们放下武器,荣华富贵大大的。”战士们响亮地回答:“有种就朝山上攻!让八路军投降,白日做梦!”
27日傍晚,八连接到指令,主力部队已全部转移至预定地点,阻击任务已经完成,要求战士们趁着夜色分批突围。
战士们顺着绳索悄悄滑到崮下,贴山岩,绕岗哨,越沟壑,神不知鬼不觉地从铁桶般的合围里钻了出去,与大部队胜利汇合。
岱崮保卫战,八连以牺牲2人、负伤7人的代价,坚守南、北岱崮18天,阻击了20倍于己的小鬼子,取得歼敌300余人的重大战果,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模范战例。八路军山东军区特传令嘉奖,授予这支队伍“岱崮连”光荣称号。
陈毅同志闻讯,拍案连连赞叹:“真是用兵神奇!”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闻知这一战例后,连声高呼:“乌拉(万岁)!乌拉!”
此后,“岱崮连”继续高歌猛进,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沙土集、洛阳、淮海等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支队伍又奔赴朝鲜战场,在1951年6月的五圣山阻击战中,再次以少胜多,被授予“五圣山阻击模范连”荣誉称号。
…………
硝烟早已散尽。82年后的初秋,“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一行,来到临沂蒙阴岱崮镇。
登上南岱崮,记者已是气喘吁吁,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衫。
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越往上越陡,接近崮顶的时候,崖壁几乎呈垂直状态。
我们很想寻找一些当年战争的痕迹,让我们失望了:什么也没找到!
周围全是密密匝匝的黄桃树。
朝山下看去,一棵挨一棵的黄桃树团拱着圆乎乎、绿油油的崮顶。这个季节,枝叶依然茂盛,硕大的黄桃挂在绿叶间,煞是好看。
岱崮镇党委书记王强说:“得益于水土吧,这里生产的黄桃,特别甜!”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