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章文 刘岩
“一二一”……来到位于北京城郊的阅兵集训点时,铿锵响亮的口号声、整齐有力的“嚓嚓嚓”脚步声,记者远远就能听到。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官兵,将于9月3日在天安门前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此刻,他们准备好了!
仪仗方队队员正在训练。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摄/光明图片
最炽热的初心,最无悔的担当
“这是我首次参加阅兵。”00后女民兵崔佳宁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作为民兵方队的一名排头兵,崔佳宁努力把每一个动作做好。
一个排头,半个排面。“全排的步幅、节奏都要看我。我告诉自己——这标杆,必须得立住!”从单人训练到排面训练、再到方队训练,她深刻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我们代表千千万万个民兵,踏着整齐的步伐,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慰抗战英雄,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崔佳宁说。
“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得是铁打的标准!”训练场上,教练员饶冠东身姿挺拔、目光坚毅,正在给方队队员们进行示范。饶冠东告诉记者,每当看到鲜红的旗帜,就会想到那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当看到身边年轻战友刻苦训练,用威武的英姿展现国威军威,就会想到人民军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在代代相传,心底升腾起无穷的力量。
“作为中国‘蓝盔’,能够代表所有参加维和任务的战友们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感到非常自豪。”维和部队方队队员兰宇10年前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此次即将再次受阅,他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坚定,“我们不仅要展示好军队的形象,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民兵方队队员英姿飒爽。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摄/光明图片
从2015年受阅的新兵,到如今作为护旗兵的老兵,95后仪仗兵崔航腾深知肩负的使命之重,每一个正步都承载着大国尊严。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走在方队最前侧,旗组成员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很醒目,我们要以最高标准严格训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最铿锵的口号,最坚定的信仰
“每一次受阅,我的角色都在变化。不变的是,每一次训练都精益求精,把每一个动作做到最好。”这是飞行员杨博第三次参与阅兵任务,面对每一次训练,他始终一丝不苟地完善着每一个操作细节。
正在进行训练的维和部队方队队员。光明日报记者 刘岩摄/光明图片
2017年,杨博和机长曾在一次飞行训练中,面对空中重大特情,一气呵成完成了一系列迫降动作,成功实施野外迫降。杨博告诉记者,无论是危急关头冷静处置、最终化险为夷,还是实弹射击发发命中,都源于平时刻苦的训练。
参加受阅的队伍中,有空军首批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员康凯。近两年,康凯所在的部队换装国产新型战机。面对机型和训练大纲的双重“跨代”,面对更高的身体素质要求,康凯迎难而上,更新思维理念,练强身体素质,提升战术技能,顺利完成新机改装,担负高强度战备值班,多次高标准处置异常空情。
“‘地面苦练、空中精飞’这八个字传了一代又一代,也时刻提醒着我平时训练飞好每一个起落。”康凯对记者说,“能够驾驶人民空军主力战机飞过天安门,向祖国和人民展现新时代女飞行员风采,我倍感光荣。”
随着场区内轰鸣声渐止,每次训练结束后的烟尘还未散去,坦克驾驶员丁辉就从坦克驾驶室内钻出来,和队友“复盘”训练过程。
联合军乐团正在进行训练。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摄/光明图片
入伍32年,丁辉和坦克打了半辈子交道。“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中,我驾驶86式步兵战车接受检阅,那是我军第一代步兵战车正式对外亮相;2015年九三阅兵,我又驾驶99A式主战坦克受阅;如今,我将要驾驶新型突击装备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真切感受到,这些年我军装备更新越来越快,战斗力快速增长!”
“一!二!”铿锵有力的口号声传来,徒步方队受阅官兵的训练又开始了……
最美好的年华,最光荣的事业
天安门城楼前,从东华表到西华表共有96米。
对无数子弟兵来说,这是一方令人魂牵梦萦的圣地。
采访过程中,很多战士告诉记者,正是小时候电视里的阅兵盛况,点亮了自己的军旅梦。而当兵后才发现,几乎身边的每一位战友都有“阅兵情结”——哪个战士没有梦想过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呢?
当参加阅兵的梦想照进现实,光荣和自豪一下子涌上仪仗队队员赵曌心头,对她来说,这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从事的最光荣的事业,“必须用青春和汗水把军旅标兵的底色擦得更加闪亮”。
29岁的联合军乐团演奏员吕家杰来集训点前,刚刚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大学的时候看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那时候就对军乐团心生向往,加入了我们学校的军乐团,到现在坚持10年终将圆梦。”参加阅兵后,吕家杰将远赴祖国西北边疆,此次受阅对他而言,将是“最有意义的毕业纪念”。
训练闲暇时,丁辉喜欢静静坐在驾驶位上,潜望镜里,广阔的天际被压缩成巴掌大小,但前方的目标却因此格外清晰。这位年近五十、经历5次受阅的老兵,在这里顿生诸多感慨——向后看,是强军征程留下的“钢铁印记”;向前看,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山河远阔”。
丁辉和战友们已经准备好,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光辉旗帜的引领下,以巍巍阵容、滚滚铁流,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崭新风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