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艳(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茶,就这样诞生了。”这句浸润着诗意与哲思的话,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窥意象而运斤”所言,以简单的意象打开了作者在《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所铺展的茶文化世界。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茶文化研究孜孜以求的深耕者,王旭烽以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专业的茶学积累,在书中梳理茶叶历史的脉络,阐释茶道与人文的深层关联。她的叙述,既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又融入现代文化研究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意趣盎然的茶文化佳作。
《陆羽烹茶图》(局部) 【元】赵原 绘 选自《一片叶子落入水中》
巧织内容
该书的特色,首先在于系统的知识架构。全书从茶树起源讲起,把时间拉回到大约七八千万年前,彼时属于中生代,古茶树最初生长在古大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到了第四纪冰河时期,中国西南地区靠着独特的地理屏障,成为古茶树的“天然避难所”,留下了全球最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这种地理环境与物种演化的深层关联,契合《周易》中“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造物规律与生态智慧。
据书中所述,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进程中,茶树不断适应环境,长出了乔木、灌木等不同形态,还有大叶、中叶、小叶等多个品种。接下来,作者细腻描摹了先民认知茶树的过程:从发现它能入药到成为日常食材,最后演化成滋养精神的饮品,茶树完成了从普通植物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同其他茶史类书籍相比,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只是罗列各个朝代的茶事变迁,而是从更深层次挖掘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和人文因素——把茶树演化放在地质变迁、气候演变的大背景下,厘清不同品种茶树的形成缘由;分析人类用茶的历史时,结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让读者明白茶从偶然发现到日常饮品、再到重要经济作物和文化符号的过程。
全书的行文,从茶的属性、种类、效用等物质层面开始,逐步延伸到茶仪、茶道、茶俗等精神层面。写茶仪时,既讲宫廷茶宴的庄重,也讲民间茶俗的质朴。谈茶道时,特意将其与“和、敬、清、寂”的日式茶道区分,回归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把它和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禅定智慧联系起来,让读者懂得茶道不只是喝茶的技巧,更是修身养性、体悟生命的哲学方式。由此可知,跟同类书籍相比,该书对茶文化内涵的发掘更为深刻。不少茶文化书籍多讲外在形式,如茶艺的步骤、茶具的形制等,这本书则更为注重精神层面的解读。
文学性与学术性融合
在文本写作上,该书做到了文学性与学术性的有机融合。作为资深作家,王旭烽用鲜活的文字让专业茶知识变得生动。例如,在写茶芽在沸水里舒展的瞬间时,她这样描述:“布满真理脉络的叶面,一半是科学理性的银白,一半是文化甘露的翠绿”,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感性相互融合,便产生了“物中有情,情中有物”的美感。书中讲到茶史故事和文化典故时,运用了小说家的笔触。比如介绍茶马古道,不局限于地理路线和贸易数据,而是展现马帮在崎岖山路上的跋涉,描摹山谷里回荡的铃声、赶马人的风餐露宿,以及茶叶在不同民族间的流转,让读者仿佛身临“南方丝绸之路”的现场。
当然,文学性的表达并没有影响这部作品的学术性。作者以茶文化学者的专业积累,把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学术研究融进字里行间。书中关于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的内容,都来自实地观察和专业验证。比如介绍龙井茶时,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到其制作的抓、抖、搭、拓、捺、扣、甩、磨等十大炒制手法,再到冲泡的要领,都源于作者多年的茶学积累,透露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此外,书里与茶相关的学术语言使用准确规范,历史文献引述翔实可靠,文化现象分析有理有据,为读者呈现了真实的茶文化大千世界,真正做到了文学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整体的文化观
该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以茶载道”的文化视野和对茶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关切。作者通过书写现代茶人的故事,展现茶文化蓬勃的当代活力。于是,我们看到了坚守传统工艺的老茶人、创新茶产品的年轻人、用新媒体传播茶文化的实践者……从这个意义来看,该书便超越了普通的茶文化类书籍,成为作者用30余年茶学研究功底和文学创作功底打磨出的一部“茶文化精神图谱”。作者把散落在历史中的茶文化碎片聚合起来,建构起从茶人到茶礼中的人际伦理、从茶道到茶俗里的文化传统等完整的精神体系。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既有茶叶植物学方面的特征阐释,又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生活视角,还有“青枝绿叶走天涯”的国际传播视野,打破了茶文化书籍要么偏重历史考据、要么流于品饮技巧的局限。作者从整体的文化观出发,把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技艺与哲学融会贯通,让读者在感受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的同时,体会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符号之一的凝聚力。这种写法,既有史学传统,也融入了现代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综而观之,《一片叶子落入水中》凭借完善的内容结构、细腻的文本风格、整体的文化观,在茶文化图书里独树一帜。作者用文字搭建起跨越千年的茶文化桥梁,让读者在茶香和书香里触摸历史的温度、感知文化的深度。它不仅可以成为茶文化爱好者的必读书籍,也为出版行业记录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0日 12版)